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71]

  • 人性四大弱点[155]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3]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2]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2]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3]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3]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禅者如何才能内外一如 [星云大师]
     
    [ 作者: 星云大师   来自:腾讯佛学网   已阅:2766   时间:2014-11-24   录入:yangsihan

     

    2014年11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内外一如”,就是表里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

    现在,有的人参禅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仪庄严,但是心里面的贪瞋痴烦恼、人我,一点都没有去除。有的人参禅只重视心里的净化,对于外表的庄严、威仪,一点也不注重,例如金山活佛、济公禅师等,他们“内秘菩萨行,外现罗汉相”,他们禅的境界很高,但是表现在外的是怪异的样子。所以,在《坛经<坐禅品>》里,六祖大师昭告参禅的人,参禅要紧的是,要能内外一如,也就是表里一致。

    1、内外一如 空有一如

    如何才能内外一如呢?一个禅者参禅用功,在他还没有证悟真如法身的时候,心是跟着身体的变化而浮动,所谓心随境转。例如,眼睛痛,心里就随着眼睛痛而不能自在;有时腿酸脚麻,心里就随着痛苦不堪。反之,当他证悟到真如自性的时候,不但心不随境转,而且心能转境。也就是从心不苦,而做到身也不苦,管它牙齿痛、肠胃痛,他自己的心性已经很有力量,也就不以为苦了。就如挑担的人,有的人挑了三、五十斤,他就“好重喔!好重喔!”有的人挑了一百斤、二百斤,还不觉得辛苦。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具备有这种本能,具有这种力量。所以,参禅可以把心里的力量训练得自如,所谓“心能转境,不为境转”。

    甚么是内外?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禅的真义,外面的五欲六尘,里面的真如法身,我们认为是分开的。真正证悟以后,所谓真如法身、五欲六尘,都是一体的两面。在五欲六尘里,你能够觉悟的话,它就是真如法身。

    有一位南泉禅师,有一天,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里慢慢长大了,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现在我们要把这只鹅放出来,但是不得毁瓶,也不可伤鹅。请问,鹅如何才能出来呢?”

    陆亘大夫对这个问题茫然,不知如何以对。正当他犹豫、思考的时候,南泉禅师大叫一声:“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说:“这不是出来了吗?”

    这是甚么意思?鹅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体,你以为我们悟道,证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毁坏了以后,另外还有一个真如法身吗?不是的,就在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内外一如的话,那就是真如自性。

    2、内外一如 你我一如

    悟道的人,不要说身体没有内外,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和我都不是两个。

    禅宗还有一则公案:一天夜晚,有个秀才错过了住宿的客栈,愈走夜愈深,到了深夜时分,实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隐隐约约,路边有一间茅屋,有一户人家。秀才好欢喜,上前敲门,“我是一个旅人,错过了旅店,想在你们这里借住一宿。”

    里面有一个妇女回答说:“我们家里没有人。”

    秀才说:“你答话的不是人吗?”

    “我们没有男人。”

    他说:“我就是。”

    你说你里面没有人,“你就是”;你说没有男人,“我就是”。所以,有一个禅师便为这件公案写了一首偈语:“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没有人,客人寄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我们心里因为有你我的分别,有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内外的分别;由于有了这个分别心,因此世间上便有了是是非非、好好坏坏、苦苦乐乐,这都是因为分别心所产生的。现在,我们的社会更有地域的观念,党派的分别,所以制造了很多事端。禅,能泯灭这许多的分别,能让我们把心安住在无内外、无表里,乃至无身心的世界里,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内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个统一的人生、统一的世界,那就是一个绝对超越、安乐、平等自在的世界。

    3、内外一如 生佛一如

    说到内外一如,有的修行人,他内心没有工夫,只懂得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一时的,不是出于自然。禅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内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本来面目。

    赵州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特地去拜访他。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赵州谈得很开心。回去了以后就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送来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甚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便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他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了。苏东坡哈哈一笑,他说:“禅师!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回禅师必然屈居下风,而佛印禅师却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那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4、内外一如 身心一如

    另外又有一段公案:有师兄弟两个人一起修行,师兄持戒严谨,威仪庄严,平时参禅打坐,讲经说法,非常受到信徒的尊重。可是师弟正好相反,不重威仪,生活放荡,不拘小节,人家都认为他不修行,因此都看不起这个师弟。

    有一天,师兄路过师弟住的房子,师弟一看,师兄从门外经过,“师兄啊!师兄啊!来喔!来喔!来喝杯酒。”

    师兄一看,很生气:“哼!不修行,不持戒律,做一个出家人还喝酒!”

    师弟听了以后,就回说:“你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个人。”

    师兄听了这句话,非常生气,就站下来指责他:“你自己不修行,不持戒,还喝酒,现在竟敢骂人。”

    师弟就说:“我甚么时候骂你啊?”

    “你刚才不是说我不像人吗?”

    “是啊!我说你不像一个人啊!”

    “你说我不像人,你不是骂我吗?我不像人,像甚么?”

    师弟说:“你当然不像人,你像佛祖嘛!”

    所以,表面看起来,师兄修行的功行深厚;不过,师弟虽然看起来放浪形骸,其实也算是一个“内外一如”的人,所谓“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地悟心空?若能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参禅打坐,不光是注意一个身体,不是光靠打坐就能明心见性,所谓“磨砖不能作镜”。又如牛拉车子,不走了,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子呢?车子是身体,牛就是我们的心,参禅不能光靠打坐,你要明心,“心一明,身自然正”。所以,参禅悟道,最要紧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内外一如了。(信息来源:腾讯佛学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略述禅者悟后是何光景[2081]

  • 禅者的气魄与胆识[1860]

  • 禅者的伟大之处[1822]

  • 禅者悟道的境界和感受[2574]

  • 恒河边的禅者[1904]

  • 禅者悟道时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3324]

  • 禅者观心,心中有佛;净人念佛,佛在心中[3116]

  • 禅者的精神: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行[3225]

  • 许巍,温暖的音乐禅者[3508]

  • 禅者饮茶有 “三得”[2295]

  • 许巍:温暖的音乐禅者[3089]

  • 禅者的境界[3144]

  • 禅者无分别[3013]

  • 略述禅者悟后的光景 [昌莲法师][8242]

  • 禅者的风采[3270]

  • 禅者修行的本心[5720]

  • 禅者之茶[3106]

  • 古佛家风 禅者生涯 [徐文明][4830]

  • 禅者的精神[3629]

  • 王维——吟诗的禅者[523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