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题扣吉祥
我从网上看到明憨大和尚很慈悲,一连五堂给大家讲解《吉祥经》。所以我今天讲的,也扣住大和尚的题目,也谈谈“吉祥”。“吉祥”是我们中国本有的一个词,印度话叫“斯里”(sri)。斯里兰卡的“斯里”,这两个字也不好理解,到了我们中国呢,我们的祖师很慈悲,就用我们现有的名词“吉祥”来翻译。
中国的文化典籍《庄子·人间世》中就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这两个字是中国本有的,当然和印度的“斯里”的意思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用以代替“斯里”的翻译是非常有深意的。我们先从字面解释,“吉祥”就是吉庆安详。如何达到吉庆安详呢?连用了两个字“止止”,第一个“止”和第二个“止”的解释也有不同,当然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从修行的立场去解释,第一个“止”就是停止,是动词,停止它,不让它生起。第二个“止”,是指一般人的心往外蹿往外跑,不断停在某一个点上。能够把不断往外找一个点的心念,加以停止,这叫“止止”。这不是一个停止动作这么简单,是修学的功夫。
我们佛教的解释是,让心念不散乱、不打妄想,不停留在不清净的、烦恼的某个境界上。所以说,能够“止止”就能吉祥。换一句话说,吉祥是从“止止”中得到,所以吉祥是一个境界。道家有他的修证方法,我们就不去探讨了。我们的祖师是借用了他这个名词,自然有我们祖师对佛法“吉祥”修证的理解。因此,要想达到心理和生理都和谐的这个吉祥,就必须有修止的功夫,没有“止”的功夫是达不到“吉祥”的。“吉祥”是一个结果,没有好的修行功夫,吉祥是不能呈现的。
如何修习佛法上的功夫呢?就是“戒、定、慧”。
“戒”是一个基础,在“戒”的上面产生“禅定”和“智慧”,断除烦恼。所以,这里是有次第的。持戒不清净,三昧禅定不现前;没有禅定功夫,智慧不会显露。清净的智慧是我们本有的,但是被烦恼所遮蔽不能显露。佛陀在菩提树下对弟子讲:众生就是由于烦恼的遮蔽,不能成佛。我们在修戒定慧的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总的状态,通叫作“吉祥”。
因此吉祥分三个层面:“戒”的层面,“定”的层面,“智慧”的层面。一层和一层的状态不同,一层比一层要深入。
从佛教的名相上来重新理解“戒、定、慧”,我们知道“慧”是光明,古代祖师用灯光来比喻,灯光照耀的光明能除灭黑暗,代表智慧的境界。但是要让这个灯亮起来需要条件,要有烛台,要有防风的措施,要求这个蜡烛方方正正不能歪斜。这所有的条件,就是能让智慧开发出来的“戒”“定”的基础,“戒”比喻烛台,蜡烛如如不动,才能放大光明,“如如不动”就是“定”,放大光明就是“智慧”。
“戒”包括佛陀制定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这是过去在印度制定的。这些戒律在我们中国,尤其是现在社会,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做到。过去是农业社会,现在是工商业社会,所以有一些地方我们不能做到。比如说,印度要求出家师父去托钵,早上要求师父出去化缘,化食物回来,寺里还有老弱不能出去的,把化回来的食物均分给大家。吃完饭后,大家听佛陀讲法。可是,到了中国,因为很多社会的因素,托钵的制度不能推广。个别的道场,个别的师父修行这个法门可以,但要求整个僧团都去托钵不现实。又比如,佛陀时代在印度制定的三衣,三件袈裟。印度气温很高,三衣没问题。可到了中国就不行了,在北方,冬天很冷,我们需要增加衣服。我们的祖师就进行了调整。印度的戒律,我们不能改变,是佛制定的,我们尽量去遵守。我们的祖师很有智慧,另外制定了符合当地需要的戒律叫清规。清规是祖制,所以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佛制加上祖制,佛制和祖制并重。尤其在禅宗的道场,祖制很重要,“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祖制里的光辉典范。为什么建立这些规矩?就是要达到“戒、定、慧”中“戒”的功效,以防非止恶,防止身、口、意的放逸不觉,停止向恶的地方发展。所以防非止恶是戒律和清规的共同精神。如果能守规矩地生活,就带有了戒律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六合和,共同遵守规矩,一起去修行,达到吉祥的效果。例如进入大殿,你要这样站,我要那样站,那就不对了;你合掌,我放掌,那就不行了;你走,我停,那就乱七八糟了。所以,大众一起生活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维护一个庄严的道场。道场庄严,又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这个内心的状态就是“吉祥”。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吉祥。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施行的。在这个境界上我们掌握好了,能够适应了吉祥的生活,就叫作共修。
禅宗道场以参禅打坐作为修行的方法,和念佛、密宗是有差别的。禅宗的道场必须有禅堂,千僧阁——天下第一大禅堂,这是师父讲的。南宋时候,大慧宗杲禅师在浙江径山建立“千僧阁”,相传它里面能够容纳上千人一起参禅、打坐和行香。所以,我们的千僧阁是有深刻意义的。在禅堂里打坐、参禅,都是有一定规矩的。禅堂的规矩,就是戒律的继续和延伸,必须遵守禅堂的规矩,你才能打坐。叫你经行,你入定不下座;叫你入定,你要经行,都是不行的。这些带着戒律的规矩,逐步形成了我们禅堂的清规。在大家共同遵守禅堂规矩的行住坐卧中,我们互相影响和促进。在共修中互相影响,形成的和谐的状态,也就是吉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参禅、数息、念佛……当然禅宗主要是参话头,才能达到禅定的状态。
有了定的功夫,智慧自然就会产生。我们知道智慧不是外来的,是每个人本具的,只是被烦恼障碍不能显露。如果你起心动念都是烦恼,我们说叫“黑业”,不是“白业”,白比喻清净,黑比喻无明。修行从持戒开始,修定来增加白业。有一天,你就会全部是白业,黑业就消除掉了。等你开悟了,黑暗就不见了,光明就显现了。灯亮的一刹那,就是智慧的显现,怎么知道灯亮起来了?什么时候灯亮?每个人的时间和因缘都不一样。从禅定功夫中累积,从修行功夫中下手。有一天,你就能开悟,会明白:噢!这就是佛所亲证过的境界。智慧,具体地讲,是证悟的境界。有智慧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就是清净的,这种自然的状态就是“吉祥”。这就是慧的吉祥。
我们没有开悟的人,怎么才能接近这个慧的吉祥呢?
信受经典十法行
“戒”是基础,“定”是功夫,“慧”的证悟,也就是结果。成佛就是智慧的完全显露,因为智慧不是马上体现的,修禅定不是马上有成效。上根利智的人一支香就能开悟,打一下磬就开悟了,幡动等事相上也能开悟。而非上根性的人如何让智慧在禅定中早一天实现呢?祖师也有方便。
根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经》中有一段话:
应闻般若波罗蜜,应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已,应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花香璎珞乃至伎乐。
就这样一段文字,次序有点儿乱。但是祖师和凡夫读经体会是不一样的。文字上看这段话,又叫我们听闻读诵,又叫我们尊重供养,一团雾水。祖师诵这段经文,就展示了祖师智慧的能力。《辩中边论》卷三中,提出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等十种受持经典的方法:
为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诵,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
印度的偈子有点像我们的诗,没有句读,不一定押韵,一般是四句四句来记述法义,所以也叫四句偈。这里面就是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施他,第四、谛听,第五、披诵,第六、受持,第七、开演,第八、讽诵,第九、思维,第十、修。
关于《辩中边论》的著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世亲菩萨,就是无著菩萨的弟弟所著,由唐玄奘法师翻译过来的。藏传的说法是《弥勒五论》中的一论,《弥勒五论》是由弥勒菩萨所说,无著菩萨记录整理的。总之,是菩萨读了佛经,佛经是佛所说,从佛经中总结出的这十种方法。
第一书写,书写是第一关,尤其是在古代,没有打字机。有了一本《金刚经》,你想要得到,就要抄写。抄写经书属于“慧”,但是里面有戒,有定。抄写的过程要专注,不能抄错、抄漏。真正的抄经,要端端庄庄,正楷一笔一划地写,不能潦草,还要送人的呀!不能用草书,人家看不懂,那是不行的。抄经的过程,无论是《金刚经》,还是二百多字的《心经》,你都要认真地抄,不管是用毛笔也好,用钢笔、圆珠笔,或是电脑打字也好,一字一字地敲进去,不要敲漏了、掉了字。抄写一本经书有一本经书的功效,抄十本有十本的功效。什么功效?止的功效,禅定的功效。抄经心猿意马,胡思乱想,不能专注地去抄,那是不行的。照抄、默写都是要有这一个效果。
现在我们都不用自己抄经了,你要,我拷贝给你好了。但是,古代是必须抄写的。抄的经,不是一般的废纸,那是佛陀祖师金玉良言的载体,所以要尊重供养它。经典上说,用香花璎珞来供养,就是说你不要把它随便乱放,随便什么地方一塞,不好,不恭敬。要放到干净的地方,周围环境要好,不能有灰尘。要去恭敬礼拜。所以对待抄写的经典要尊重,你要是用毛笔一字一字写的,一定会尊重,那是墨宝嘛!但是复印的,你就会不恭敬,打字的你就更不恭敬,这样不可以,有分别心不行。无论是用毛笔写的,还是复印或是打印的,都要恭敬供养,这是第二供养。
第三要施他,布施给其他的人,我会写字能抄写,他不会,那么我抄给他来结缘。要有意识地去结缘,把好的经典分享给大家。这就是第三施他。
“若他读诵,专心谛听”,如果有人诵经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地去听,因为你手上可能没这本经。传说六祖大师就是听到别人诵《金刚经》开悟的!他手上没有经书,他砍柴走到半路,听到有人从黄梅得到了一本《金刚经》在那里读,他就在一旁听,听着就有所悟入了,叫作“有省”。听经是有功德的,因听经,同样训练你的专注力。所以,当别人诵经的时候,自己手上没有或是没有带着经本,或是不识字,你也要专心地听。这是第四谛听。
第五自披诵,你懂文字,你理解意思。打开经书去读,要一字不落、不错地读诵。听人读和自己读,这两个是一组。
第六是受持,什么是受持呢?这跟前面的有点不一样,若对经的内容不能百分百的理解,或是只理解了一成、两成,或三四五成,理解了几成,就遵照佛所说,遵照祖师的开示去做,这就叫受持。就是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不叫那样做就不做,依教奉行。听经典的吩咐,照经典的开示,自己要信受奉行。
第七是正开演,因为你对经明白理解了一成或几成,你就可以给别人分享。有人能诵经但是不理解,你可以讲给他听,所以为人开演,就是把自己懂的讲给人家,不懂的不要讲。记得,懂一成就讲一成,懂两成可以讲两成,不要讲三成。
第八是讽诵,讽诵不是随随便便地读,讽诵是要背的,把这个经背诵下来,不可思议的。我见到过有些老和尚能把全部七卷《法华经》、十卷《楞严经》都背下来,更别说《金刚经》了。过去书籍很珍贵,他们必须把经典背下来。你能背下来,经典就是你的,不是在外面的纸张上的。能背诵,就能随时思维经典的法义,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慢慢地经典就同你融为一体了。融为一体了,你就自然跟着经典的要求去做了。修学就是这样,每个经典都有一个或几个法门,比如《楞严经》讲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那就有二十五个法门,其中主要介绍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如果你能背诵了,就能向内心中思维法义,跟着法义去修行。你不能背诵,你就要看书,看书就是向外追求文字。智慧是我们本具的,读经典只是把他调出来而已。因为,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他的智慧是自然流露的。我们没有智慧,但是通过上面的步骤去熏修,经典里的东西就是你的了。所以这个《辩中边论》就是要把经典变成自己的智慧,达到智慧的成就。(信息来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