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4]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8]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9]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陈献章哲学思想的禅学特点 [振铎]
     
    [ 作者: 振铎   来自:陇原佛学网站   已阅:4447   时间:2014-10-29   录入:yangsihan

     

                                  2014年10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宋明理学与佛教有亲密的关系,很多理学家曾出入佛老多年,深受佛教的影响。其中心学受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尤深。陈献章亦如此。早年母亲的佛教迷信曾经给了他一定的影响,成年后,又“穷尽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晚年还与当时著名僧人文定、太虚等结识,一起吟诗参禅。他受佛教的影响无疑是很深的。

      陈献章却不承认自己受过佛教的任何影响,他总是标榜自己是纯粹洙泗传统,甚至有时还以辟佛相标榜。如(《答陈秉常询佛儒异问》:

      自古真儒皆辟佛,
      而今怪鬼亦依人。
      蚁蜂自识君臣义,
      豺虎犹闻父子亲。

      (《白沙子全集》)他标榜辟佛也不无原因,那是他觉得释家与他要维护的“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相矛盾。倘非如此,则又是一种情形了。在辟佛的同时,他不时地露出佛教徒的信仰。这种例子很多,下面信手拈来几个;

      秋落遥峰翠几层,
      不知何处啸孙登。
      而今小坐黄云看,
      谁道方袍不是僧。
      (《湛民泽携诸生游圭峰甚适奉寄小诗呈文定上人》,《白沙子全集》卷十)

      白沙诗话如禅语,试著南安太守参。(《次韵张东海》,《白沙子全集》卷八)他以穿方袍的和尚自居,把自己的诗比作“禅语”。这倒是真情实感。

      下面我们先看佛教思想对陈献章世界观的影响。陈献章认为,“心”是“天地之本”。“心”所以是“天地之本”,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有生灭变化,惟有心不随万物而凋落。他写道:

      千秋一何短,
      瞬息一何遥。
      有物万象间,
      不随万物凋。

      (《偶得寄东所》,《白沙子全集》卷六)这首诗题作“偶得”,而陈献章又一向强调“学贵自得”,有人可能会以为这次“偶得”,也应是“自得”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的这次“偶得”,实得之于佛教。据记载,北宋时润州鹤林寺僧寿涯赐理学宗祖周敦颐一《先天偈》: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黄百家《濂溪学案》)把两诗稍加对照,就可发现,陈献章《偶得》一诗无论是内容,还是用语,都脱胎于《先天偈》。我们还可以断定陈献章对《先天偈》的理解比周敦颐更符合寿涯原意。寿涯所说的那个先天地而存在,主宰万物却不随万物凋谢而凋谢的“物”,乃“不生灭真心”。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它理解为客观的“无极”,显然是走了样。陈献章则如实地把它理解为“心”。因此,陈献章实得寿涯真传。这一事实说明佛教对于陈献章建立以“心”为“天地之本”的哲学体系是有影响的。

      陈献章在“心”与天地万物关系问题上用“心”吞灭客观物质世界,从而否定客观物质世界,这一思想也与佛教有关。他说:

      佛者空诸有,吾儒亦有空。(《得林子逢书感平湖事赋此次前韵》,《白沙子全集》卷七)他似乎说,在“空诸有”方面,儒、释不谋而合。实际根本不是如此。传统的儒家思想从不言“空”。自宋儒起,他们才大谈起“空”来,而这正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因此陈献章认为自己在“空诸有”上与佛者一致,是承认自己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思想来自佛教。

      陈献章在否定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时,所采用的手法也来自佛教,他说:“圣心太极一明蟾,影落千江个个园。”(《示儿》,《白沙子全集》卷十)客观物质世界只是心的虚假的投影,就象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他这个“影落千江”的比喻,显而易见是佛教“月印万川”的翻版。

      陈献章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中有不少东西是从佛教中移来的。如他特别注重“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认识是纯粹主观醒悟过程。他说:

      人争一个“觉”字,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尽。 (《与林时矩》,《白沙子全集》卷四)陈建对此批评道:“陈白沙曰:人惟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尽。皆是说得觉字太重了。”(《学蔀通辨》卷八)据陈建看法,陈献章重“觉”渊源于佛教经典《金刚经》。他指出;“魏了翁《金刚经说》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离于文字。此经要处,……华言一字,一‘觉’字耳。”(同上)他由此得出结论:陈献章重“觉”的思想追根溯源,来自《金刚经》。他的看法符合实际。

      陈献章认为,一个人要想“觉”,就得超然形骸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外,这一观点使他又和佛教徒走到一起。他说:“太虚师,真无累于外物,无累于形骸矣。儒与释不同,其无累同也。 (《与太虚》,《白沙子全集》卷四)这种“同”也不是偶然巧合,而是陈献章接受佛教破“法执”、“我执”的具体表现。

      如何使人“无累于外物,无累于形骸”?早期禅宗主张通过“禅定”,即“静坐”。陈献章毫无更改地抄袭这种办法,并把“静坐”作为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

      佛氏教人曰静坐,吾亦曰静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调息近于数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谓流于禅学者,非此类欤?(《复赵提学佥宪》,《白沙子全集》卷三)虽然他对别人说他“流于禅学”,不得不承认,他主张的“静坐”,“有似禅定”。“静坐”本来出自“禅定’,二者又怎能不相似呢?

      以上择陈献章思想中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明显的几点,加以比较分析,佛教对他的思想影响远不止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哲学体系是直接地和间接地(通过陆九渊和杨简等人)在佛教影响下建立的,因此,他的思想处处都散发着强烈的禅学气味。连他的弟子湛若水不得不承认:“先生诗文,用佛事佛语多矣。”(《白沙子古诗教解》)(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流传[540]

  •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813]

  • 禅学与形而上学之别[1199]

  • 禅学之特色[1478]

  • 纵观历史长河,为何中国文人一面尊儒,一面讲佛[2109]

  • 这样做,中断业力,创造更好未来![2280]

  • 禅学中的智慧故事[1872]

  •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2432]

  • 本于印度,融摄中华——惠能禅法的认识论特点[3383]

  •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3282]

  • 世界名人谈佛教:原来他们眼中的佛是这样的[2101]

  • 这些语句中 蕴含着佛法的大智慧[2304]

  •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2066]

  • 拈花微笑——禅学起源[1968]

  • 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2055]

  • 钱穆:禅门对文化思想的贡献,比世俗中人更深刻伟大[2227]

  • 心存大格局,会过小日子[2547]

  •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阐释学吗?[2537]

  • 禅学与学禅[7768]

  • 《坛经》思想简析[254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