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山水寄禅意——王维诗的生态意蕴 |
|
[
作者: 王早娟 来自:《中国宗教》 已阅:5605 时间:2014-7-12 录入:wangwencui | 2014年7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生态美学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原则。在用生态美学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时,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王维及其作品必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王维的诗淡泊深远,饶富田园之趣与自然山水宁静之美,是中国山水诗的集大成者。他佛学造诣颇深,每每寓意禅机,所以有“诗佛”之称。正是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王维山水诗造境呈现出多重生态美特质。 在“禅”的境界中,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观物时动静一如,不起分别之想。在一个直觉的境界中念念不住,没有二元对立,没有动静的差别。而王维的诗歌往往能够在最细微的地方表现出这种意味。在他的诗歌中,有最细致入微的观察,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也有最神奇的听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还有最微妙的感觉,如:“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天山石门精舍》)“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这几句诗中运用的手法基本相同,都表现了诗人最微妙的感受,似乎自然中的色泽蔓延浸润到了人的身上。其他作品如《辛夷坞》、《山居秋暝》等都是此类,作者在诗歌中运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他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宗白华在《艺境》一书中曾说:“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这种境界对王维诗歌的造境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王维笔下,常常有对空寂境界的描写,而这空寂又往往通过某些声色来表现,而诗人则“犹如一名忠于职责的导游,将其山水美感经验尽量据实地介绍给读者”。 佛教强调“心”,众生的心性有染净之别。染即为执著,众生因执著而生烦恼;净即为解脱,心性清净即可断除烦恼,由凡入圣。因此,在阐明心与外境的关系时,佛教有著名的“境随心转”之论。受此影响,王维笔下的自然物象就不仅仅是物象,而是对主体清净无染心灵的映像。因此,在王维的诗歌中,有时对自然的描摹并不采用现实的手法,而是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人格化的变换,使之带有浓郁的非现实自然的色彩。如:“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投道一师兰若宿》)“翡翠香烟合,瑠璃宝地平。”(《游感化寺》)这些诗句中涉及的自然带有浓郁的主体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关于有我之境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这些表现自然景观之明丽洁净、清新芳香、秀丽美妙等不可言说的庄严妙好,其实归根结底是为了表现诗人心中的宗教净土。 在“境随心转”思想的影响下,王维也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内心的愉悦和安宁。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这些景物清新明媚,似真如幻,充分体现出主体清净的心灵。 佛教中诸多经典提出真如遍在、佛性如虚空。对于诗人而言,要怎样通过语言来展示这一境界呢?诗人往往运用“呈现”自然景物的方法来表达这样的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作就是如此。王维笔下的山水,处处法喜充满,清净洒脱,尽显真如佛性。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没有一处一时不充满盎然生机。这样的境界,将诗人、读者、自然界、真如佛性之间的距离完全打破,使之融为一体,在目光与自然碰撞的刹那,撞击心灵中最神秘美妙不可思议的体悟之门,创造出触目菩提、不沾不滞、自在洒脱、怡然适意的审美意境,正如同禅宗强调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作者常常用最和谐的生态表现心灵的自在。这其中包括三层内容,即:人与人的和谐,如“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别业》)“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燕子龛禅师咏》);自然物态之间的和谐,如“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木兰柴》) 王维笔下的自然环境表现为一个自在与和谐的生态体系,自然的山水充满禅意。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到盛唐时代,出现了一个异常华彩的时期,这一时期,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亲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文学院)
(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 |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