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0]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2]

  • 人生的底线[12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1]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34]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0]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2]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4]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淡静 [石贝]
     
    [ 作者: 石贝   来自:陇原佛学网站   已阅:3834   时间:2013-12-8   录入:yangsihan

       

                                  2013年12月8日 佛学研究网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本文标题可谓此句点睛缩写。淡,淡泊;静,宁静。淡静,淡泊宁静是也。

      味道不浓曰淡,浅、薄曰淡。譬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可以是酒度数低、主人谦恭之态的双关语。“小溪无月淡无痕”,一种恬淡、空灵的、清新的境界。

      诸葛亮说这句话是在训后“诫子”时。那淡泊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品德修养,指为人质朴、超逸、恬淡寡欲,确切地说,于名位功利兴趣不浓,缺少热情,不慕,不求,不争,不经心,不在意,淡然置之。“不好交接俗人”,当然也不傲视,敬而远之,修炼自己,警省自己,以免染上俗习陋气。“无欲则刚”,说到家了,切中肯綮,不要钻牛角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这里的“无欲”系指非分之奢望。恬淡寡欲,“从容中道,圣人也”。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一切不事事”;相反,正是为的宏大追求目标而具有的涵养、修养。

      再说“宁静”。顾名思义,端庄,持重,安然,恬然。深一步说,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扰,不自乱,不自淫,不自贱,不自屈。

      风物当宜放眼量。淡泊、宁静,为的“明志”、“致远”。不因一点小小的荣誉、成绩而轻置经过艰苦努力乃至拼搏方能取得的更大的成绩和荣誉于千里之外。卧薪尝胆,将以有为,东山再起,“面壁十年图破壁”,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宁静,苦读乐读,青灯黄卷,编织着绚美蓝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寂寞,没有忍耐,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深沉的内敛,都只能昙花一现,过眼烟云,风流一时。

      当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空有扫天下之志而不屑扫一室所为。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鸿鹄之志,还要振翅飞翔。每一次飞翔,都是辉煌探索,都是对胜利彼岸的靠近。

      这便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谛。(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喝茶最好的境界:和、静、怡、真[1676]

  • 静,人生之境[1429]

  • 静中有工夫,动中亦要有工夫[1979]

  •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林安梧][3889]

  • 心无尘 淡若禅[2434]

  • 静中有乾坤,禅中有深意[2938]

  • 心静茶至:禅现其中[4151]

  • 心如莲花静静开 [马瑞平][4489]

  • 享受生活:炼静[4526]

  • 心静观自在——读《观音的秘密》[7303]

  • 咸也好,淡也好[3643]

  • 澡雪精神静为本[4144]

  • 静之景观 [左伯山][5245]

  • 咸也好,淡也好 [林清玄][3569]

  • 王维诗中的静与禅[5657]

  • 静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风度[5393]

  • 静的思索[627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