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8]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00]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7]

  • 十问时间[118]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15]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31]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5]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6]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净土宗与环境伦理
     
    [ 作者: 大安法师   来自:《净土》   已阅:3799   时间:2013-3-22   录入:wangwencui


                                      2013年3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全球性的现代化在带来高物质高消费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亦接踵而至。诸如:空中迷蒙的烟雾,自然界生物的锐减与灭绝,森林大量砍伐带来的沙漠化,南、北极的臭氧层漏洞,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以及核辐射的污染等等。这些工业化的后果为短视的人类始料不及,其问题之严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有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以目前的速率继续施加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地球不久的将来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了(有的国家已在探究星际移民的可能性)。这样,一个严峻的现代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其症结在于人类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要有效地化解生态环境危机,须得从根治人类我执贪欲的病根着手。在这方面,净宗文化理念能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启示。于兹略表有三:(一)慈心不杀,善待生命;(二)依正不二,心净则土净;(三)崇俭抑奢,化解贪欲。分述如下:
     
      (一)慈心不杀,善待生命
     
      净宗文化以同体大慈悲心平等对待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缘之常思与乐拔苦。是故一切水陆空行的众生肉不得食,食肉断大慈悲种。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人与畜生,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幸为人者(人者仁也),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仅不加杀,甚或舍身保护。释尊因地行菩萨道时,曾割肉饲鹰,投身喂虎。佛教传入中国,其慈心戒杀放生的教义与儒道文化理念相耦合,遂在中土广为奉行。联合国农业机构提出“素食拯救地球”的口号,或是对古老佛教理念的现代回应。然去圣时遥,时局变更,戒杀放生的善法渐隐,捕杀渔猎动物生命者日渐增多,野生稀有动物,罗布餐桌供人饕餮。在农作物种植上大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又令诸多昆虫鸟类灭绝。其残暴性实与人类性具的同体仁慈心背道而驰。西方有识之士亦在深刻反省自工业化以来,以化学剂大量杀灭种种昆虫的行为,是不明智甚或是非道德的,认为即使在不得不与昆虫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
     
      当代社会人与生物的对峙相残已陷入深深的恶性循环中,其反弹的恶果又必然地回到人类身上。喷洒的农药又被人吃下去了,以致肠胃癌症剧增。贪吃肉类所以心血管病成为人类的杀手。乃至近年流行的非典及艾滋病等,或是上苍对人类残暴行为的对应性回报。人类欲从怨怨相报的怪圈中摆脱出来,应抱持净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慈心不杀,善待生命。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协调,各得其所,共存互补,此乃人类吉祥安乐之依怙。
     
      (二)依正不二,心净则土净
     
      净宗文化昭示依报(所处环境)随着正报(身心业力)而转移。心净则佛土净,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法界中多维空间无量,且当处并存,不相妨碍。吾人只能见到与自己业力相应的空间。富丽的天界,清净的佛刹,或剧苦暗冥的地狱界,与吾人业力不对应,故不知不见。
     
      心性与外界同构对应,净宗典籍多有指陈。地水火风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随净秽善恶之心业的不同,地水火风便有相应的现相。(1)地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地平如掌,广大无际;随染心杂业之缘,则丘陵坎坷、荆棘沙砾;(2)水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水流光明,澡浴清净,波扬妙音;随染心杂业之缘,则雹露霜雪,溪涧沟壑,乃至洪涛泛肆;(3)火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光明恒盛,无须日月;随染心杂业之缘,则昼夜日月,林木烟焰;(4)风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和风清畅,吹诸树叶铃铎,出微妙音,哀亮和雅;随染心杂业之缘,则春和夏热,秋萧冬寒,倒岳旋岚,飞沙走石。总之,地水火风构成的种种外境景观,悉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依正不二,生存环境(依报)与吾人身口意三业(正报)同构对应。多恶口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沙漠化)。清净平等慈悲故,则地面无诸荆棘,唯生青软茸草,诸树叶茂果硕,众采共庄严,处处有池沼,弥覆杂色花,园苑擢芳林,好鸟皆翔集。
     
      依正不二的基本原理启示我们: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吾人的心性德业呈正比例相关。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改善生态环境首应改善吾人的心灵环境。长期以来,吾人受利欲的驱使,在人与自然、人与生物方面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对自然界生物的暴力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平衡,并因之吞咽恶业所酿制的苦果。现在该是我们冷静下来,谦恭领受净宗文化精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时候了。
     
      (三)崇俭抑奢,化解贪欲
     
      净宗文化侧重于出世的价值,由此观照现世的生存状况,便自然地注重人生的身心净化,并不推崇效率至上,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贪恋,主张以简朴的物质消费获得生命必要的生存,而更多地关注精神与心灵的解脱,持戒念佛,完善道德人格,当生了办生死大事。在这一人生价值目标大前提下,物质感官享乐也便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调节。
     
      古圣先贤悉皆崇俭去奢。考诸古今中外创业垂统之君,莫不以俭约而兴盛,如唐尧、虞舜、唐太宗等;败国丧身之主,莫不以奢侈而灭亡,如夏桀、商纣等。是故躬行节俭,其身必安;肆行奢侈,其身必危。在现代吾人应高扬崇俭抑奢的生活方式,用以维持人类之福祉。
     
      简朴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可以缓解强大的生存压力与紧张,抑止由贪欲而驱生的邪恶;另一方面由于适度使用自然资源而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与此相反,那些奉持高消费观念的人们,则容易肆意地掠夺挥霍自然资源。如果本地资源有限,便容易引发向外扩张的野心,穷兵黩武导致血腥战争。可见简朴的消费观念看似缺乏“市场效率”的现代意识(所谓以消费促进生产),然却是人类和平幸福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资源,如木材、水利、植物、蔬果等,而对于非再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等,只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能适量动用,而且必须十分爱惜地使用,如果过度挥霍便是暴殄天物的行为。对自然界的掠夺行为最终亦会落下相应的灾祸,诸如地震、水灾、海啸、旱灾、沙漠化、酸雨、泥石流等直接的报应,而隐伏的祸根及连锁反应亦会更多更严重。是故,淡化贪欲,顺应自然,保护与尊重生态环境,方可获致美满吉祥。
     
      总之,净宗慈心不杀的训敕既令社会祥和,亦有效地维系着生物链的完整有序与良性互动。由依正不二的理念衍生出对无情器界的平等慈悲心,其惜护花草,不轻伐树木,不肆掘地下矿藏的谦谨行为,亦可有效地维系着生态环境的洁净怡人。崇俭抑奢的生活方式能较为长久地维护地球资源,缓解生存压力,提升生命品质,开显心灵智慧。净宗生态环境伦理甚多,上面略述的三点,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失调,亦不啻一对症的良方,回春的妙丹。
     
      透过现代社会生态环境危机,亦可测度人类日趋险恶的心态。要想拥有一个纯净的地球,首须清除人类内心贪瞋痴三毒,心理环保与外部环保同步进行,庶可改善生态环境危机,否则,一切良好的期待终归落空。“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伏冀同仁深思之。(信息来源:《净土》)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净土宗的四个特色[871]

  •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1925]

  • 净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领[2745]

  • 故事|慧远:净土宗的初祖[4587]

  •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纪念日:他带123人亲见阿弥陀佛[6224]

  • 禅宗“打禅七”与净土宗“打佛七”的异同[5087]

  • 圆融的净土——从天台思想对净土宗教义体系的影响谈起[3062]

  •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你知道吗?[3374]

  • 庐山东林寺:屡废屡兴净土宗祖庭 1600年的兴衰史[6867]

  • 修学净土宗是否也需传承?[4011]

  • 净土宗只是关怀“死”的宗教?[4026]

  • 禅宗和净土宗的五种不同 [圆瑛法师][6623]

  • 居士教育三题——以净土宗为主 [杜钢][6825]

  •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5927]

  • 学习唯识对净土宗念佛之人的现实指导意义[4212]

  • 中国佛教宗派之净土宗篇[5303]

  •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温金玉][9753]

  •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8935]

  • 佛教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历史渊源[9441]

  • 山西文水县发现净土宗室师昙鸾大师圆寂遗址[527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