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佛学研究网

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读一本好书、赴一处胜地、每一次观照自己的内心,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偶然平淡的事情,实则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手捧马明博先生的《观音的秘密》,不看标识便知是出自三联书店。三联的书,浑然透着股清雅的书香,形神合一、内外兼备,一种本然的好,让你想要拿起来不放下。马先生的文字,清脱如泉,隽永入心,又处处透着参禅者的随喜和觉知。普陀山观音道场的一景一物、一沙一石、一僧一寺,古今中外的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名人名言,莫不是他叙说佛理、记录心情、虔诚朝圣的方便法门。书中还常常闪现让人回味良久的箴言警句:
——祈请不是让我们把责任推卸给菩萨,要菩萨替我们做什么事,而是请菩萨给予我们力量去完成那些事。这是祈请的黄金法则。要知道,菩萨是不会帮我们偷懒的。VWg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在这个世间,如果不能接受释迦佛给予的智慧、慈悲的教育,不能觉照地活在当下,谁不是“外地人”呢?
——任何人的离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马先生把观音的慈悲比喻为“插柳不让春知道”,实则他的文字,总在不经意间带给人惊喜、感动,从这一点来说,他又何尝不是“插柳不让春知道”的写作高手呢。
与马先生同行赴普陀山朝拜的范治斌先生担任了本书插图的绘制工作。他以亲历者的视角、同行者的共鸣、专业的绘画技法,使得插图与文字互补,令阅读更加余韵绵长。VWg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在寥寥数字的自序中马先生说,对于本书“拿起,放下,皆缘”。我很庆幸有机缘拿起这样一本特别的书并读了进入,如饮甘露,如沐海风,像是随着马先生诸位前辈一行,又游了一次海天佛国普陀山。
说起我自己游历普陀山,那还是2006年的事情了。借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普陀山召开的机会,我有幸到了普陀山。或许是经验不足,忙于应付工作,我对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的印象,竟然是对海的记忆多于对山、对寺、对僧的感受,著名的普陀12景也没看到几处。如今读了马先生以虔敬之心拜谒普陀山而书的《观音的秘密》,使我真正领略了普陀山的许多美妙景观、人文故事以及过往的和当代一些普陀山高僧的思想,也些许懂得了这座千年观音道场的独特意蕴。
可“观音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对此还是请马先生这个乐于与读者分享感悟、随喜修缘的大家来揭晓他的答案。马先生说:“一路跋涉来到普陀,虽然没见到观音菩萨,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存在。菩萨像一位闭关修行的禅师,山上的山岩、树荫,海边的百步沙、千步沙,每一处,都可看是他的禅修之地,但他却不喜欢露面”,“写作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深藏久远的秘密: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上,我们的身体就是普陀山,而观音菩萨居住其间。”余秋雨先生曾说,海与山本身就是宏大的比喻。的确,以时光为海,以身体作舟,点亮心灯一盏,这应该就是海天佛国普陀山展示给前来礼佛者的最深刻的启迪。(信息来源:中国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