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
【英文标题】Aspiration for Artisic Conception in Discussion of Mu Si''s Liu Shih Tu ( Painting of Six perismmons )
【文章作者】陈启豪
【指导教师】孙家勤
【文章页数】86页
【中文关键词】禅|空灵|水墨
【英文关键词】Zen ; detachment ; water ink
【中文摘要】宋代牧溪为当时禅僧无准和尚之弟子,其所绘作品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而画中透露出无限的禅机。在牧溪的众多作品中,以《 六柿图》最为后人所赞赏,并被世人公认为禅画中经典之作。牧溪以简逸之笔法及分明的墨色表现出柿子的前后空间层次,画幅中只绘出六个柿子其余空无一物,留下一遍遥而无际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表现使得画中的白并不显得空,而留白处却让观者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本文所以选择宋代牧溪《 六柿图》作为研究对象,乃因笔者素喜笔墨清新、意境超逸之作,且个人平素即好以“空灵”意境为创作主轴,故以此为题,希望藉由牧溪《 六柿图》中造形、构图、笔墨、空间的研究,以了解禅宗美学对于牧溪《 六柿图》的影响,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邃之意,而进一步探讨禅宗对于中国水墨之影响,以厘清“禅”、“空灵”、“水墨”等诸元素间之关联性,并作为个人水墨创作之参考。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牧溪《 六柿图》中所透露出的内涵及意境,以及禅宗对于中国水墨之影响,故有关牧溪的生平事迹,仅与研究内容相关者概述之,余则不予赘述。
【英文摘要】Mu Si was a disciple of Monk Wu Jhun in Song Dynasty. Heavily influenced by Zen thoughts, Mu Si’s paintings revealed profound Zen allegoric words. Within all his painting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was most prais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was recognized as a classic among Zen paintings. Mu Si presented the persimmons in perspective with simple brushwork and distinct ink color. Nothing but six persimmons was painted; the blank space did not resemble emptiness but vast space for imagin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due to personal preference over simple and graceful painting of the researcher. The study analyzes the shapes, composition, brushwork,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illustrated in the painting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Zen aesthetics over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and further comprehe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Zen over Chinese water-ink painting, and identify the relativity of “Zen”, “detachment”, and “water ink” for reference to personal reference on water-ink pain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manifested in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Zen over Chinese water-ink painting. Therefore, only background of Mu Si correlated to this research was described herein.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 研究范围2
第三节 研究方法2
第二章 牧溪《 六柿图》之研究4
第一节 牧溪生平概述4
第二节 牧溪《 六柿图》之研究8
一 造形9
二、构图12
三、笔墨15
四、空间17
第三节 《 六柿图》与牧溪其它画作之比较19
一、道释人物21
二、山水22
三、走兽翎毛23
四、花卉果蔬23
第三章 禅宗与牧溪《 六柿图》26
第一节 释“禅”26
第二节 禅与中国水墨28
第三节 禅宗美学30
一、禅宗的宇宙观31
二、禅宗的人生观32
三、禅宗的审美观33
第四节 牧溪《 六柿图》之风格特色34
一、静35
二、简36
三、淡37
四、空38
第四章 个人创作理念之分析40
第一节我心41
第二节直觉观照42
第三节瞬间感悟43
第四节无尽之思45
第五节平淡之真意47
第六节平常心是道49
第五章 创作内容与作品解析52
一、 林间空笼55
二、 笼内笼外57
三、 鸽舍图一59
四、 鸽舍图二61
五、 鸽舍图三63
六、 铁道旁的静谧65
七、 白墙67
八、 三墙图69
九、 天地一渚71
十、 色不异空73
第六章 创作省思与展望76
参考书目77
附图81
【参考文献】
一、 专著
宋·苏东坡。《东坡全集》。台北:世界书局,1964。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台北:世界书局,1962。
清·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一。台北:学海出版社 ,1972。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台北:广文书局,1977。
清·龎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十。台北: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1。
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62。
王国维着,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台北:里仁书局,1994。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台北:金枫出版社,1986。
皮朝纲。《禅宗的美学》。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朱谦之、任继愈。《老子释译》。台北:里仁书局,1985。
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上海:世界书局,1974。
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台北:雄狮美术,1987。
邢福泉。《日本艺术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
吴孟夏。《中国画论卷二》。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
吴经熊着,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
林群英。《空与解脱─诸法皆空、自由自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高木森。《中国绘画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 。
徐建融。《法常禅画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7。
张清治。《道之美─中国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0。
张节末。《禅宗美学》。台北:宗博出版社,2003 。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增定本(二),卷四。台北:故宫 博物院,1965。
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台北:里仁书局,1995。
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台北:正中书局,1997。
杨家骆主编。《清人画学论著(上)》。台北:世界书局,1962。
杨家骆主编。《明人画学论著(上)》。台北:世界书局,1962。
杨家骆主编。《宋人画学论著》。台北:世界书局,1962。
杨家骆主编。《画论丛刊》,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叶长海。《中国艺术虚实论》。台北:学海出版社,1997。
慧能。《六祖坛经》。台北:金枫出版社,1986。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华书局,1999。
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
黎兰。《牧溪绘画研究》。台北:汉光股份有限公司,1988。
郑梁生。《元明时代东传日本的水墨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韩林德。《境生象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罗森着,林明德译。《人类精神文明奥秘》。台北:龙田出版社,1981。
严雅美。《泼墨仙人图研究─兼论宋元禅宗绘画》。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顾文仪。《中国观赏鸟》。台北:南天书局,1989。
二、 学位论文
李振明。《 南宋禅画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6月。
何干。《禅宗精神与中国艺术》。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198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