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0]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3]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3]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0]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0]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4佛教诸宗 >> [专题]c4佛教诸宗 >> 正文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 作者: 佚名   来自:陇原佛学网站   已阅:8945   时间:2011-9-13   录入:yangsihan

     

                                 2011年9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1、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本自具足,现现成成,离一切能诠所诠,无须外求,只有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证得,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体即是,动念却乖。因此,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高唱“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初期的禅宗寺院甚至只有法堂,没有佛殿。一切只凭自己努力,绝不倚仗他山。故有“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之极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公案,“不用求真,唯须自见”是其思想特色,故称难行道。

      2、净土宗的思想特色

      横超三界是各宗的共同目的,而手段却各有不同。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太重,五浊恶世诱惑力太大,稍一不慎即堕轮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脱者不多,大部分众生需要依靠他力即佛力的慈悲加被。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如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皆率众接引。后阿弥陀佛果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其“光明无量”,“黄金为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人民“寿命无量”,“皆是阿鞞跋致”。娑婆众生只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至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虽未断惑,亦可带业往生,与“诸大菩萨聚会一处”闻佛说法,永不退转,一生补处。即简便易行,又无重堕轮回之忧,摄机独广,故称易行道。

      3、二家合论

      合论二家异同,今分三点详述。

      自力与他力

      自力与他力是禅与净的根本区别,自力亦叫增上,他力称为他增上,只有自、他二力展转增上,乃至圆满,才能到达极果,缺一不可。禅宗并不否认他力,如皈依三宝便是依三宝的加持力;特别是受戒,定要三师、七证、自四羯磨等, 戒体才能成就。只是禅宗特重自力,净土特重他力而已。

      禅净入门手段不同,禅宗以自力感应他力,难行能行,明心见性,开佛知见,自力增长,他力展转增长,自然万魔不侵、诸佛护持;净土以他力促成自力,先往生不退之净土,在佛力加被下增长自力,目的相同,殊途同归。

      值得一提的是他力只是一种助力,任何事情的承办都以自力为主,只有自力达到了相应的程度,才能显出他力的力用,感应道交。所以《观无量寿佛经》才提醒众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若平时不修善业正因,单等临命终时的十念,如何往生?

      难行道与易行道

      难行道与易行道出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由于自力与他力的不同,禅宗被称为难行道,净土宗称为易行道。

      佛说法四十九年,用尽言辞譬喻,分别解说,引化众生,最后还是回到“未说一字”的离言说上来。禅宗即从此“无言说处”着手,直指人心,这就需要利根上智,颖悟力强才能参透,见性明心,所谓难行之难,就难在这里。教是从浅至深渐修渐进,禅则钵水投针直穷源底,教的终点就是禅的始点,顿悟的关键也就在此,但是,一步走错,则堕魔道,万劫难出,故禅宗集顿悟、难行于一身。持名念佛则平稳易行得多,只要坚信有极乐世界,发愿往生,至心念佛,即可往生,迳登不退,故称易行道。

      其实难行易行,也只指入手功夫而论,应视个人根性与精进程度而定,《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载:释迦过去世所行的是难行的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的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可是,释迦却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得当来下生。这是因为秽土之秽虽能障道,亦能促道。《维摩诘经》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裟婆具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胜天般若经》《宝雨经》《宝云经》《大智度论》等都有类似的说明,可见难行道反而易行。但是这并不是说易行道反而难行,据传说,释迦因为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却还不足,弥勒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早已纯淑,而一向少为众生,利他功德却未圆满,故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而成佛。说偈赞佛是易行道,似乎又说明易行道易成佛。这只说明念佛容易学、容易行,不是说容易横超三界;参禅难行难入,并不是说难超佛果。难行易行,实在取决于众生根性之利钝,修行之笃懈,以及对机与否来决定的,法法平等,实无难易高下顿渐之分。

      参禅与念佛

      净土的入道手段是念佛,禅宗是参禅,二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穷心绝虑,一下子很难做到,临济的话头禅,提起一句话头追虑审问,以抵挡和打破一切杂念妄想,亦即以一妄而消万妄。这种方便施设与净土宗抱定一句弥陀同一机。六祖的无念禅观,与净土的实相念佛也极为类似。其实先德们早就参破了这一点,如六祖惠能以念摩诃般若波罗密代替念佛。四祖道信在江西吉安被围时,也劝大众“但念般若”。

        北宋东山法门的念佛禅等就是很好的例证,何诤之有?

        结论

      已知禅净是可以圆通的,也是应该圆通的,佛说无量法门,法法平等、法法圆通。只是无论任何法门都是要信坚行深,把得住,则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任运一法皆可成。善教者不妨学教,善禅者不妨参禅,善净者不妨念佛,禅净双修,显密兼习,只要自认适合自己,均可修习。如果以为记得几个名相,背得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论是非,只能徒增业障,岂不悲乎?余修学无长,马齿徒增,言尽于此,即说一偈曰:

        佛说一切法,莫非显真心。
      安得禅净力,妄自定浅深。
      一句南无佛,心光自发明。
      了此话头源,当下明本性。
      识此佛来去,参禅证无生。
      动静皆自如,净土即此间。

                                                                        (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267]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437]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741]

  •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756]

  • 万里无寸草处去[594]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750]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844]

  • 中国文化像一条龙,而禅为这条龙点了“睛”[1012]

  • 三个人,开启了中国禅宗乘风破浪千余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1089]

  • 净土宗的四个特色[878]

  •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1438]

  • 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1155]

  •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1396]

  •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1880]

  • 禅宗的顿渐法门[1665]

  • 禅宗的棒喝[1757]

  • 禅宗与川端文学的镜象之美[2015]

  • 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2213]

  • 禅宗与中国画:妙悟不在多言[2269]

  • 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211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