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33]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2]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2]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唐玄奘写本《大唐西域记》原貌
     
    [ 作者: 辜吉   来自:中华佛光文化网   已阅:6494   时间:2011-3-2   录入:wangwencui


    2011年3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有关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撰者玄奘(公元600 年―
    公元664 年),唐初著名的佛学大师和翻译家,俗姓陈,洛州偃师(今属河南)
    人,唐太宗时高僧,世称三藏法师,曾于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西行印度求法,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回到长安,历时19年,跋涉5 万余里。回国后,在译
    经的同时奉敕撰写《大唐西域记》,记录西行见闻,翌年书成。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十万多字,详细记载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 个
    和传闻得知的28个城邦、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对当时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及
    我国新疆的真实记载,不仅是我国研究这些地区的珍贵资料,也成为这些地区研
    究本国史的重要文献。

        该书记载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从距离唐较近的国家叙起,渐及中亚、印
    度。如记述焉耆国: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
    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
    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缯绢,服饰毡褐,断发
    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
    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行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国。

        所谓屈支,即龟兹的异译。这一段记载虽文字简约,但内容丰富,大凡自然
    地理状况、政治、历史、经济、宗教、文化及风土人情,无不毕载。全书记载丝
    绸之路各国,大体与此类似。由于此书记载全面、资料准确,在今天更深受历史、
    宗教、考古等方面学者们的重视,是研究七世纪历史地理、南亚史、中亚史、中
    外关系史、边疆史、民族史、宗教史和中西交通等许多学科的重要典籍。

        《大唐西域记》版本很多,我国收藏的版本,以敦煌唐写本(残本)、南宋
    安吉州资福寺刊本、南宋苏州碛砂延圣院刊本最为珍贵。

        此次展出的唐写本《大唐西域记》为吐峪沟石窟出土。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 年),系最早传入吐鲁番的《大唐西域记》写本,现藏吐鲁番地区博
    物馆。由于比较接近成书年代,较好地保留了书籍的本来面貌,且在书籍的流传
    史上意义重大,文物和史料价值颇高。(信息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他不是“御弟哥哥”,他是“玄奘法师”[483]

  • 玄奘对敦煌石窟的影响[1108]

  • 佛教故事:“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的传说[2067]

  • 《心经》的神奇来历[2340]

  • 《心经》的神奇来历[4936]

  • 玄奘大师两字遗言激励后人千年[2323]

  • 玄奘的戒学生活、伽蓝见闻与律学观点[2411]

  • 迎奥运圣火的遣唐船,玄奘竟与它有不解之缘?[2304]

  • 玄奘大师的般若因缘[3271]

  • 西游记里的三藏法师与《心经》[3295]

  • 玄奘:一个偷渡的思想者(下)[2202]

  • 玄奘:一个偷渡的思想者(上)[2244]

  • 他用十年磨砺心志[2297]

  • 故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留不住贫僧的心”[2106]

  • 喜欢念《心经》的人有大福报[3933]

  • 故事|不忘初心——他为祖国膺得荣誉后,毅然回国[3257]

  • 不可不知!佛经的前世今生:从哪来?到哪去?[3916]

  • 玄奘取经回国后,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3439]

  • 讲经并非让人“高不可攀” !看那些高僧大德如何另类弘法[3721]

  • 隔阴之迷:三车法师窥基大师之生平[344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