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1]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9]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参悟心境 [林劲松]
     
    [ 作者: 林劲松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4981   时间:2010-7-30   录入:yangsihan

     

                                2010年7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拥有健康的心境,是构建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对“心水”的参悟,以帮助人们调控心灵频道,跳出心灵陷阱,从而真正领悟人生的旨趣。

      水,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物质。它看似平淡无奇,毫不出彩,实则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水以多维形态存在于尘世之中,或以气态,如沸沸腾腾直上天空的气雾;或以固态,如江河寒冬里那纯净的白冰;或以最常见的“第一态”,如涓涓东去的欢快溪流。

      在大智大慧的哲人眼中,水更有着甚深而微妙的内涵。《道德经》提出了“上善若水”的观点。老子告诉我们:至善的事物就像水一样,水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接近于“道”。

      在禅家的偈语中,时常把心灵之态比做“心水”,细细品味也确有道理。一颗博大包容的心可以享受从容和谐的生活,那颗包容的心不正柔静和合似水吗?水之所以得到哲人、智者的赞颂,就在于它的和谐性与包容性。水不仅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所包容。不管它被置于其中的容器是圆或是方,它都能与之圆融无碍,和谐统一,并且不会丢失自己的本性。若人心也能平和如清净之水,即使处于不同的处境和位置,甚至在“大海的波涛汹涌”之中,又会有何迷失,有何损伤呢?

      禅者的心清净如水,淡然而快乐,悠然而安详;常人的心就需要通过“修学”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心若寒冷,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会凝成愚钝、自怜、卑微的冰块,伤害自己和他人;心若燥热,被炽裂的情感灼燃时,就会化成傲慢、贪婪、嗔恨的烟气,灼伤自己和他人。

      综观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不健康的失衡心理给人们造成了精神上的苦闷、压抑、不安,情绪上的焦虑、失落、绝望,乃至轻生。更重要的是,深陷精神囹圄的各类心理疾患人数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人们的心灵之所以会不断地遭受创伤,正是因为无法认清心的本相,无法恒久地保持适宜的温度与平和清净的状态。

      “心水”的禅意告诉我们,应该看淡喜乐,承担苦难。对人生的终极之颠而言,喜乐只是印照在水面的微笑,苦难不过是水面惊掠而过的小鸟。纵使水波的微笑让人回味,飞鸟的留影让人怅然,却不过都是偶尔的投影罢了,在人生的长江大河中可一笑而过。

      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哲理名言,其实就是在点拨和启示我们“觉”即是“佛”,人生的种种痛苦,无非是执着自我、六根不净造成的。我们应该无所执着地去做正常的事情,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做到这种“无所住”,便是真正的放下了、自在了。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健康的人生。相比为一己之利的失败而扼腕、为他人的腾达而嫉妒,禅者则更欣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潇洒和超然。

      禅的伟大可能就在于此。它并不否认人生的灼燥、生活中的层层狂浪和倾倾洪峰,而是要开启和引导我们认识心水之实相、之真如,使我们永远保持“第一态”的本性。不因外在环境起伏造成的妄念和烦恼,而迷失了自性中的真、善、美、慧、德。

      苏东坡有句颇有禅味的名言:“人生有味是清欢”!对心境的参悟,其实就是对人生内在品质的一次提升。人生原本就应不断参悟、不断提升、不断趋近宇宙的真谛。(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万里无寸草处去[379]

  • 当你格局不够时,世上的破事最多[567]

  • 心静,心净,心境[777]

  • 心态、心境、心性[2416]

  • 悟透自己[1485]

  • 佛教故事:心境还须自己开[1615]

  • 风景依然,心依然[1857]

  • 当禅师遇见老虎抢食羊羔……[2149]

  • 为心情放个假[2053]

  • 为什么说“ 担心 ”是不好的,这就是原因![2329]

  • 心境决定处境:《金刚经》的八大真理![2351]

  • 痛苦是自己找的,福报是自己修的[2070]

  • 如何境随心转?[2029]

  • 女人最好的修养,是修成菩萨相[2056]

  • 风景不转,你把心境转[1693]

  • 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这么多呢?[1592]

  • 看看高僧如何运用佛法救人[2342]

  • 佛教所追求的“解脱”境界,是怎样的状态?[2112]

  • 佛家这六句话,句句​参透人生[1643]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253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