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0]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2]

  • 人生的底线[123]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7]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1]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35]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0]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3]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4]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圣严法师:让智能和慈悲永不止息
     
    [ 作者: 佚名   来自:觉海莲舟佛教网   已阅:6167   时间:2010-7-27   录入:wangwencui


    2010年7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自我成长固然重要,也是无止尽的,但自我成长是否就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及最终目的呢?在凡夫的阶段,我们不断地自我成长,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更开阔。可是到了大菩萨的位置,就没有什么成长不成长的问题了。

       在《维摩经》、《般若经》等经典中,我们看到的菩萨,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渐次修证的,当修证到「无生法忍」的层次时,烦恼从此不生,从此不需要再为自己做什么、改善什么,只有智能和慈悲自然地运作,因此就无所谓成长不成长的问题了。所谓自然运作,就是物理学上「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的定律。菩萨的烦恼心再也不生,永远不动,所以是恒静;但智能和慈悲的两种力量,却永远不会静止下来,所以是恒动的。

       烦恼既已恒静,就没有必要再去压制,或是化解、转移;智能和慈悲既已恒动,也就不需要再以发愿、决心、目标来提振自己的心力。此时,菩萨随时随地都没有事做,但却又随时随地在做帮助他人的事,但是他没有特定的对象,没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也没有一定要做什么事,他只是随缘而做。

       这里说的「缘」指的是众生与佛的缘,众生的缘一旦与菩萨的慈悲遇合,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互动,菩萨的慈悲动了,智能也就产生了。其实,佛菩萨与每位众生都有缘,只要众生相信佛菩萨,诚心祈求佛菩萨的救济,那么,佛菩萨自然会随缘来救济你,因为佛菩萨接引的手,随时随地都伸向众生。

       我们一般的凡夫,要促成一件事,必须先发愿,然后用意志力朝目标、方向持续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过程还必须有诸多因缘来协助。但是大菩萨不需要刻意制造什么缘,所谓「无缘大慈」,他随时随地开放慈悲心,只要众生接触到他,众生就得度,接触不到他,菩萨还是在度众生。他根本不用发愿,因为他无处不在度众生,无时不在度众生,所以说菩萨有广大无边的慈悲与智能。

       此外,佛菩萨也没有「自我消融」的问题,因为他根本没有自我,也就没有自我中心、自我要求,不会有「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我要救什么,不要救什么」或「我要到哪里里,不要到哪里里」的念头,这就是无我。

       但是「无我」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烦恼的我,也没有在乎自我价值、自我存在,或自我意义的我。因为没有这些「我的」念头,智能和慈悲的功能才能完完全全、非常彻底、非常圆满而普遍地运作,这就是「自我消融」,也才是自我真正的完成,也就是「真我」。

       可是有人认为,如果到最后一切都无我了,不是很空虚吗?其实,成佛以后,乃至于涅槃以后,智能和慈悲永远都在世间运作,而他的净土也永远都在十方世界推动,并且与他的本愿本誓同在,也就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到了这样的状态,那是最彻底的「自我消融」,才能真正称为「无我」,也才是自我成长的最终目的。(信息来源:觉海莲舟佛教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如何看待“爱”?宗舜法师:佛教不是爱的宗教[300]

  •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444]

  • 慈悲的四重境界[432]

  • 灵魂的品级[565]

  • 你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843]

  • 慈悲的力量[723]

  • 一切修行,归根结底都是“修心”[889]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923]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34]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1117]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914]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984]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1400]

  • 佛说:这五种人是“非人”必须远离……[1546]

  • 善待自己,从不生气开始[1023]

  • 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985]

  • 用慈悲和利他,成就一份正业[1093]

  • 醒醒吧!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1613]

  • 文殊菩萨的考验[1453]

  •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158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