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诗中“云”意象之承袭与延展-以初、盛唐为主 |
|
[
作者: 彭寿绮 来自:硕博文库 已阅:9679 时间:2006-10-7 录入:douyuebo |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199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唐诗中“云”意象之承袭与延展-以初、盛唐为主 【文章作者】彭寿绮 【指导教师】罗宗涛 【文章页数】309页
【中文关键词】唐诗|云|意象|明喻|隐喻|象征|咏云诗|浮云|游子|谗佞|白云|隐逸
【中文摘要】本文之内容拟为八章,并将章节作如下之安排:第一章“绪论”,明研究动机、方法与选材原则,特别分析“云”于古代的观测、成因及分类,列出其异名别称,并略述“云”意象于《易经》、《尚书》、《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以至唐代文赋诗歌中转化之大概,说明意象之意涵,划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以作为本文中有关唐诗中作品的选取与论述依据。第二章为“咏云诗的源流及其演变-以魏晋南北朝及初、盛唐为主”,“咏云诗”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以“随龙作雨”、“巫山神女”与“无心之云”三种典故为主,而唐代禅宗的兴盛以及安史之乱的的发生,使得中晚唐后“巫山神女”典故出现的比例偏高,而政治的败坏、君王的无道也使“从龙作雨”之经世济民典故使用随之升高。此章并就“咏云诗”之常用典故与内容所具的时代意义转变上加以研究,并以表格的方式,统计“咏云诗”常用语词而归纳其特色。第三章为“浮云”意象,论述谗佞与游子两意象从魏晋南北朝至盛唐的使用情况。从魏晋到初唐,浮云多半作为诗中景物对仗之语词,所以谗佞意象于此时期并无明显的发展,直到盛唐诗人李白大量于诗中运用谗佞意象,才使之成为一习惯用语。浮云之游子意象,于汉魏六朝与初唐诗中,不是把“浮云”当作一种自然物象,就是沿袭苏李诗中“浮云”漂泊的悲凉意象,一直到盛唐,经由李白对“浮云游子”表达方式的总结以及杜甫以“浮云”喻体与“游子”本体同时出现于诗中,使之成为固定用语。第四章为“青云-积极入世之意”,青云的富贵仕宦等意象于《史记》中即出现,然在魏晋南北朝与初唐时期多用以比喻高处或用以对仗。盛唐时期,由于诗人多半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与政治理想,故“青云”此一积极入世之意象使用频率较以往朝代高出许多,经由李白大量以“青云”表示自己强烈的科举欲望以及岑参、高适、钱起等诗人的承继,“青云”之富贵功名之意象也因此在后人心中根深蒂固。第五章为“白云-隐逸、仙家与禅意之意象”,“白云”之隐逸意象在陶渊明与陶弘景的诗中,开启了“云”的闲适意味,也使“云”与山的关系密不可分,此后“白云”便经常出现于隐逸之作中,然白云于汉魏六朝并未直接和隐士划上等号,至初唐王绩后,白云隐逸意象的使用才渐渐兴盛,至盛唐而达到高峰。白云之仙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大量出现,尤其为仙人飞升遐举不可或缺的工具,直至初盛唐,由于道教势力的伸张、服食风气的盛行,使得“白云”仙家意象之使用较从前更为兴盛。而“白云”的禅意意象,于魏晋南北朝与初唐时期即有所运用,而盛唐时的王维、綦毋潜以及寒山等诗人,则使白云出现超然、哲理的意味。 唐朝禅宗大兴,尤其至中晚唐,诗人对“白云”更有不同于以往的意象阐发,故特将本章第三节“白云禅意之象征”之研究范围扩至整个唐代,以求全面探究白云之禅意象征。以上第二章至第五章是以微观的角度论述魏晋南北朝、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云”意象之承袭与转变,并以一意象一表格的方式,统计咏云诗、浮云、青云、白云之常用语词与典故,进而归纳其特色。第六章“其它”,探讨于古代皆为祥瑞象征的“黄云”、“庆云”,如何在初盛唐诗人的使用下,成为大漠边关的象征以及特殊场合中特殊奉和应制的习惯用语,成为唐人诗作中明显地域性的语词。第七章“『云』引发唐人的情绪和唐人投射给『云』的情感”,此章拟就自然与人的关系,探讨云”此一自然景物兴发起唐人之情绪,以怀古、离别、悼亡等三类归纳唐人投射给自然物“云”的情感。八章“结论”,为本研究之综合性回顾与总结,并提出心得如下 :一、 唐人“咏云诗”以及以“云”为主体对象的咏述诗作,继承了屈原《九章.橘颂》托物寄志的传统,其借物起兴的方式多半是以:“无心出岫”之出世义;二为“从龙为霖”之济世义;三为“巫山神女”之荒淫义三种典故来进行。初唐时期,咏云诗多半只就“云”之外观与周遭自然环境的描写。盛唐时期,由于科举多以瑞云为题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政治日渐败坏,诗人有经世济民之心,故“从龙为霖”典故的使用,亦在此一背景下从盛唐以至中、晚唐逐渐趋于频繁。二、 于“浮云”一章中,初唐时期之游子与谗佞意象之使用皆不频繁,这与初唐开国时期唐太宗知人善任、六朝绮靡诗风仍盛有关。而盛唐时期,浮云之游子与谗佞意象在诗人李白的大量使用与杜甫为其做一总结下,浮云的谗佞与游子意象至此趋于固定。三、 唐人于诗作中不断以“青云”表示富贵轻取之意,虽然在求取功名而屡遭挫败中偶有归隐山林之意,然其心中仍期望以“终南快捷方式”登上仕途。诗中高频率出现的“青云”、“白发”对举,亦反映了即使在盛唐时代,贤才也难于见用的事实,有一定的意义。 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很重视,者的提倡,所以唐代诗人不仅有入世的思想与努力,也有出世的准备。所以白云的隐逸、仙家与禅意三种意象在唐代文人世界中是同时并行的,他们既怀抱治国平天下的经纶大志,又以功成身退为最后目的。四、 在白云之隐逸与仙家诗作中,典故的使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典故的使用不但能具体化某些感情和情况,更能扩大眼前上下文的意义内容,有增强诗的效果的功能。五、“庆云”、“黄云”自古皆为祥瑞之意,然至唐代,因初、盛唐政治、经济的繁荣、天下的安定,使得宴游之社交场合大为增加,在此情形下,“庆云”的吉祥意就成为奉制应和诗的最佳选择。初、盛唐文人对政治理想的积极追求,所以大量的诗人投身军旅及边塞幕府希望藉此途径升迁,于是创作了许多关于军旅、边地、生活与征战的诗作,而“黄云”也在盛唐人的创作下于福瑞意之外增添了“大漠边关”的意象。六、 “云”能兴起诗人怀古、送别、悼亡的情绪,主要因“云”此一自然物之生灭变化、多采多姿却又始终如一的状态与特质,对照出人生的易变和无常与“自然”生命的永恒与常新,这种特殊的痛切与矛盾的对照,使诗人“朋友阔、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情感,特别容易受到引发与投射。七、 李白为初、盛唐时期大量使用“云”意象之诗人,而介于盛、中唐间的诗人刘长卿,亦大量运用“云”所具有的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说明每一朝代皆有其文人特有的语言使用习惯,亦因此而发展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学用语甚或文学风格。 自陶渊明与陶弘景诗句后,“云”即常与“青山”相伴出现于诗作中,这样的组合直到初、盛唐亦历久不衰。而在盛唐,以至中、晚唐,唐诗中的“云”﹙白云﹚与“水”﹙流水﹚相伴出现的比例更大为增加。行云流水的萧散意趣可于诗中烘托出一种闲旷的境界,颇具禅意,因此诗人常以云水对举。上为本论文之心得。本文二至六章的章节安排,希望在纵向的历史意义上,能展示“云”意象于唐诗中开展的重要里程;第七章的研究,则希望在横面的时代意义上,能呈显诗人所感应的自然与人事讯息。本文二至六章的章节安排,希望在纵向的历史意义上,能展示“云”意象于唐诗中开展的重要里程;第七章的研究,则希望在横面的时代意义上,能呈显诗人所感应的自然与人事讯息。前者属于“点的纵深”,后者则为“线的连贯”。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方法与选材原则2 一、 研究动机2 二、 研究方法5 三、 选材原则7 第二节 “云”之解析8 一、“云”之观测、成因及分类8 二、“云”之异名别称9 第三节 唐诗的分期13 第四节 意象之意涵16 一、意象词义探源17 二、意象含意辨析22 三、明喻、隐喻、象征28 第五节 “云”意象于唐前文体中转化之概述..32 第二章 咏云诗的源流及其发展-以魏晋南北朝及初、盛唐为主4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42 第二节 初唐时期48 第三节 盛唐时期52 第四节 咏云诗语词表现统计表 61 结语66 第三章 浮云-游子、谗佞意象 67 第一节 谗佞之象征68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71 二、 初唐时期74 三、 盛唐时期76 四、浮云谗佞意象统计表80 结语82 第二节 游子之象征83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85 二、 初唐时期87 三、 盛唐时期89 四、 浮云游子意象统计表95 结语 99 第四章 青云-积极入世之意象10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102 第二节 初唐时期107 第三节 盛唐时期110 第四节 青云意象统计表126 结语134 第五章 白云-隐逸、仙家与禅意意象137 第一节 白云隐逸之象征138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139 二、 初唐时期143 三、盛唐时期147 四、白云隐逸意象统计表153 结语159 第二节 白云仙家之象征159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161 二、 初唐时期164 三、 盛唐时期171 四、 白云仙家意象统计表177 结语181 第三节 白云禅意之象征183 一、 六朝与初唐时期184 二、 盛唐时期187 三、 中、晚唐时期192 四、 白云禅意意象统计表203 结语 209 第六章 其它 213 第一节 黄云-大漠边关之意象214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14 二、初、盛唐时期215 结语.222 第二节 庆云222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223 二、 初、盛唐时期225 结语.229 第七章 “云”引发唐人的情绪和唐人投射 给“云”的情感231 第一节 古往今来之咏叹-怀古类233 一、 初唐时期234 二、 盛唐时期239 结语 247 第二节 去国远乡之离情-送别类 248 一、 初唐时期249 二、 盛唐时期254 结语267 第三节 生命无常之感叹-悼亡类 268 一、初唐时期270 二、盛唐时期272 结语279 第八章 结论 281 参考书目291
【参考文献】
1. 本论文之参考书目分古籍与近代、当代著作以及期刊论文三部分。古籍类依四库全书目录编排,分为经史子集 四类,集部再细分四目,以作者年代为序。另将全唐诗文部分置于集部第五目;近代、当代著作分为五类;期 刊论文部分下分两类,一为单篇期刊论文,一为博硕士论文。 2. 近代、当代著作与期刊论文两部分,依出版时间之先后为序。 3. 参考书目之出版年月标以公元。 4. 外国人著作一律置于当类之末,依出版年月为序。
壹、 古籍类 一、 经部 十三经注疏本.《易经》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 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 十三经注疏本.《诗经》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 十三经注疏本.《礼记》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 十三经注疏本.《论语》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 汉.刘熙 《释名》﹙百部丛书集成-小学汇函﹚ 艺文印书馆 1966年出版 汉.许慎着、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股份公司 1991年4月7版 元.方回 《瀛奎律髓》(四部善本丛书初编-经部) 艺文印书馆编辑委员会 二、史部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书》(全五册)台北:鼎文书局 1977年12月再版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新校本、附索引﹚(全二册) 台北:鼎文书局 1977年2月3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全六册﹚ 台北:鼎文书局 1975年10月初版 唐.李延寿撰 《南史》﹙新校本、附索引﹚ 台北:鼎文书局 1976年11月初版 唐.房玄龄等撰 《晋书》﹙新校本并附编六种﹚ 台北:鼎文书局 1976年10月初版 唐.杜佑 《通典》﹙全二册﹚ 台北:大化书局 1978年4月初版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百部丛书集成-学津讨原﹚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6年出版 后晋.刘昫 《旧唐书》﹙附索引﹚ 台北:鼎文书局 1976年10月初版 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百部丛书集成-佚存丛书﹚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6年出版 清.章学诚着、仓修良编 《文史通义新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1版 【日】泷川龟太郎 《史记会注考证》﹙新校本﹚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年9月初版 三、子部 庄周着、张耿光译注 《庄子》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 列御寇撰、杨伯峻集释 《列子集释》 台北:华正书局 1987年9月初版 汉.刘安等编着、汉.高诱注 《淮南子注》 上海书店 1992年6月第2版 清圣祖敕撰 《渊鉴类函》﹙四部集要-子部﹚ 台北:新兴书局 1960年9月初版 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 收于《池北偶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第1版 晋.鸠摩罗什译、李翊灼辑校 《维摩诘经集注》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71年7月初版 宋.释普济撰《五灯会元》 台北:广文书局印行 1971年6月初版 四、 集部 ﹙一﹚楚辞类 屈原着、黄寿祺、梅桐生译注 《楚辞》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 宋.洪兴祖撰 《楚辞补注》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6年12月7版 傅锡壬注译 《新译楚辞读本》 台北﹕三民书局 1993年3月9版 钱诵甘 《九歌析论》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年1月初版 ﹙二﹚ 别集类 汉.王充《论衡》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百部丛书集成-汉魏丛书)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6年 汉.王弼《周易略例》收入《百部丛书集成-范氏二十一种奇书》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6年 魏.阮籍着、郭光校注 《阮籍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9月初版 晋.葛洪 《抱朴子》 上海:上海书店 1986年7月初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注 《世说新语校笺》(全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5月第2版 南朝齐.谢朓着、曹融南校注集说 《谢宣城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第1版 唐.王绩着、金荣华校注 《王绩诗文集校注》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8年6月初版 唐.寒山着、徐光大校注《寒山子诗校注》(附拾得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第1版 唐.李白着 安旗、薛天纬、阎琦、房日晰注释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全三册) 四川:巴蜀书社 1992年4月第2版 唐.杜甫着 清.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全五册﹚ 北京:新华书店 1985年9月第2版 唐.李颀着、刘宝和注 《李颀诗评注》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初版 唐.骆宾王着、清.陈熙晋笺注 《骆临海集笺注》 台北:华正书局 1974年11月初版 清.郑板桥《郑板桥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年1月初版 清.钱谦益 《牧斋有学集》收入《四部丛刊初编》(二七二) 上海书店 1989年3月第1版 ﹙三﹚总集类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文选》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7月初版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 台北:新兴书局 1969年11月初版 宋.李昉等奉敕编撰 《文苑英华》 台北:华联书局 1965年5月初版 宋.祝穆、元.富大用辑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北京:新华书店 1991年8月初版 明.高编选 《唐诗品汇》 台北:学海出版社 1983年7月初版 明.胡震亨 《唐音癸签》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5月第1版 清圣祖御定、清.曹寅奉敕编《全唐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陈元龙奉敕编 《御定历代赋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集1419-142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7月初版 清.永瑢等奉敕编撰 《四库全书总目》﹙全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6月第1版 高明编纂 《隋唐五代文汇》 台北:中华书局 1957年8月初版 逯钦立辑校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三册﹚ 北京﹕新华书店 1984年12月第2版 陈尚君辑校 《全唐诗补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10月1版 袁闾琨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年8月第1版 ﹙四﹚诗文评类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9月初版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收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全二册) 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3年1月初版 唐.吴竞 《乐府古题要解》 收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3年9月初版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上下册)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2年2月初版 宋.姜夔 《白石道人诗集》 收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4月初版。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收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4月初版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 收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全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4月初版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收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3年9月初版 明.胡应麟 《诗薮》 台北:广文书局 1973年9月初版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收入丁福保编订《清诗话》 台北:明伦出版社 1971年12月初版 清.叶燮《原诗》 收入丁福保编订《清诗话》 台北:明伦出版社 1971年12月初版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收入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3年12月初版 清.郭绍虞编 《清诗话续编》﹙全三册﹚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3年12月初版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台北:广文书局 1970年1月初版 清.方东树 《昭昧詹言》 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5年9月初版 清.顾龙振编辑 《诗学指南》 台北:广文书局 1973年4月再版 清.陈廷焯 《白语斋词话》 齐鲁书社 1983年11月第1版
贰、 近代、当代论著 一、 诗文评论类 王士菁 《唐代诗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4月初版 胡云翼 《唐诗研究》 台北:华联出版社 1973年5月初版 王梦欧 《初唐诗学著述考》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年1月初版 黄永武 《中国诗学:鉴赏篇》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76年10月初版 黄庆萱《修辞学》 台北:三民书局 1979年12月3版 刘若愚着、杜国清译 《中国诗学》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81年12月3版 龚鹏程 《中国文化新论》 台北:联经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刘开扬 《唐诗通论》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2年10月初版 胡国治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台北:金园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3月初版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 1984年3月初版 洪师顺隆 《由隐逸到宫体》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7月初版 钱锺书 《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9月第1版 叶嘉莹 《迦陵谈诗二集》 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85年2月初版 吕正惠编 《唐诗论文选集》 台北:长安出版社 1985年4月初版 糜文开、裴普贤 《诗经欣赏与研究》 台北:三民书局 1985年7版 蔡英俊 《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6年5月初版 罗宗强 《唐诗小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1版 李曰刚 《中国诗歌流变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2月初版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6月初版 曾祖荫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8月初版 黄永武 《中国诗学:思想篇》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8年8月1版6印 陈伯海 《唐诗学引论》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8年10月初版 李志慧 《唐代文苑风尚》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7月初版 黄永武 《中国诗学:设计篇》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9年11月1版9印 朱光潜 《诗论》 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 1990年3月初版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8月第1版 屈万里 《诗经诠释》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1991年10月7版 师长泰 《唐诗艺数技巧》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1月第1版 张步云 《唐代诗歌》(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丛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4月第2版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校定本) 台北:华正书局 1991年7月初版 师长泰《唐诗艺术技巧》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1月第1版 苏雪林 《唐诗概论》 上海:上海书店 1992年1月第1版 康金声《汉赋纵横》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李浩 《唐诗美学》﹙增订本﹚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 《唐代研究论丛》﹙第二辑﹚中国唐代学会编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年11月初版 霍然 《唐代美学思潮》 高雄:丽文出版社 1993年初版 阮忠 《汉赋艺术论》 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第1版 邓小军 《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9月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唐诗欣赏(八)-韦应物》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欣赏(九)-阮籍》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欣赏(十一)-谢灵运》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欣赏(十二)-谢脁》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欣赏(十三)-江淹》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唐诗欣赏(二)-孟浩然》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中国文学总欣赏:唐诗欣赏(十一)-白居易》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初版 蔡英俊 《古诗今唱﹙2﹚-咏史篇:兴亡千古事》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龚鹏程 《古诗今唱﹙4﹚-季节篇:春夏秋冬》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陈幸蕙 《古诗今唱﹙6﹚-田园篇:采菊东篱下》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颜昆阳 《古诗今唱﹙9﹚-乡愁篇:月是故乡明》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何寄澎 《古诗今唱﹙10﹚-边塞篇:落日照大旗》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吕正惠 《古诗今唱﹙11﹚-别情篇:芳草长亭路》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陈启佑 《古诗今唱﹙12﹚-咏物篇:花落又关情》 台北: 月房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3月初版 徐中玉主编 《意境.典型.比兴篇》(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5月初版 童庆炳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 1994年8月初版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重修订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9月4刷 张松如主编 庄严、章铸着 《中国诗歌美学史》(中国诗歌史论丛书)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许总 《唐诗体派论》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10月初版 陈顺智 《刘长卿诗歌透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陈庆辉 《中国诗学》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12月初版 沈谦《修辞学》 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1995年1月修订版 郎保东 《文艺审美意象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7月第1版 王立 《中国文学主题学-意象的主题史论稿》 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8月第1版 王梦欧 《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1995年11月初版 林童照 《六朝人才观念与文学》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5月初版 李汝勤 选评 《古典诗词风物风情系列-山》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年8月初版 赵梦禅 选评 《古典诗词风物风情系列-水》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年8月初版 程杰、吴新哲 选评 《古典诗词风物风情系列-云》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年8月初版 锺陵 选评 《古典诗词风物风情系列-雨》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年8月初版 钱锺书 《管锥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6年1月第5版 简恩定 《李杜诗中的生命情调》 台北:台湾书店 1996年10月初版 凌欣欣《初唐诗歌中季节之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7月初版 叶长海 《中国艺术虚实论》 台北:学海出版社 1997年12月初版 王隆升 《唐代登临诗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4月初版 蔡瑜 《唐诗学探微》 台北:里仁书局 1998年4月初版 张芝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台北:长安出版社 1981年11月3版 【美】斯蒂芬.欧文着、贾晋华译 《初唐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日】松浦友久 《唐诗语汇意象论》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5月初版 Austin Warren & Rene Wellek 着;王梦欧、许国衡译《文学论》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2年12月再版 Austin Warren & Rene Wellek 着;梁伯杰译《文学理论》 台北:大林出版社 【日】松浦友久着;孙昌武、郑天刚译 《中国诗歌原理》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3年5月初版 【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二、文史、社会现象类 李季平 主编 《全唐文政治经济资料汇编》 三秦出版社 1992年1月第1版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数据》 台北:里仁书局 1992年3月初版 侯乃慧 《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1年6月初版 许总 《唐诗史》(全二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 沉重等编着 《唐代名人科举考卷译评》(中华文化通俗丛书)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 台北:里仁书局 1994年8月再版 谢思炜 《雅风美俗之隋唐气象》 台北:云龙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三、宗教禅意类 杜松柏着、巴壶天校定 《禅与诗》 台北:弘道文化事业公司 1980年4月初版 葛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台北:东华书局 1989年12月初版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台北:东华书局 1989年12月初版 张伯伟 《禅与诗学》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洪丕谟编着 《佛诗三百首》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初版 李淼 《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高雄:丽文出版社 1993年10月初版 马大品、程方平、沈望舒主编 《中国佛道诗歌总集》 河北:中国书店 1993年12月第1版 韩进廉主编 《禅诗一万首》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3月初版 李古 《禅境与诗情》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4年10月初版 张伯伟 《禅与诗学》 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月初版 梅新林 《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 上海:新华书店 1995年1月第1版 颜进雄 《唐代游仙诗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10月初版 萧丽华 《唐代诗歌与禅学》 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9月初版 四、自然科学类 陈正改 《天气与气候学》 台北:明文书局 1995年11月初版 吕银山 《台湾的天气》 台北:联经出版社 1996年5月初版 李宗恺 《地球的外衣-大气》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12月初版 五、工具书 江都-余照春亭编辑、周基校订 朱明祥编写﹙索引﹚ 《增广诗韵集成》﹙附索引﹚ 台北:曾文出版社 1980年9月初版 萧涤非等撰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6月第1版 范之麟、吴庚舜主编 《全唐诗典故辞典》上、下册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9年1月第1版 潘百齐编着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89年8月第1版 李春祥主编 《乐府诗鉴赏辞典》 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3月第1版 《事物异名别称辞典》 齐鲁书社 1990年5月第1版 周啸天主编 《唐诗赏辞典补编》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第1版 清.厉荃辑 《事物异名录》 收入《海王古籍丛刊》 中国书店 1990年10月第1版 侯健主编 《中国诗歌大辞典》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0年12月第1版 王洪、田军、马奕主编 《古诗百科大辞典》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周勋初主编 《唐诗大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3月第2版 杨士首、杨北宁 编着 《古汉语同实异名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年1月1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典文学三百题》 台北:建宏出版社 1994年6月初版 吴小如、张培恒等撰写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7月第3版 郑子政等 编辑 《交通名词辞典-气象类》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1965年9月初版
参、 期刊论文 一、 期刊论文 锺玲 〈先秦文学中杨柳的象征意义〉 《古典文学》第七集(上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5年8月初版 王启兴 〈岑参边塞诗艺术特色初探〉 《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七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p.95-113 1986.01 杨柳 〈论初唐诗坛〉 《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七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p.1-21 1986.01 邱瑞祥 〈禅学理念与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p.36-43 1991.03 储仲君〈秋风、夕阳的诗人-刘长卿〉 《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287-304 1992年8月出版 王启兴 〈寺院文化与唐代诗人〉 《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91-104 1992年8月出版 李瑞腾〈唐人游仙诗的传承与创新〉 收录于《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市: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p.426 1992年9月出版 吕正惠 〈初唐诗重探〉 《唐代研究论集-第三辑》 中国唐代学会主编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p.263-283 1992年11月初版 颜进雄 〈“十二阶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神仙”形象在唐代科举文化中的特殊运用〉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二期 1994年7月 张其俊 〈古典诗歌意象系列发微〉 《黄冈师专学报》 P.45-59 1994 梁德林 〈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 《广西师院学报》 P.30-36 1995.01 周寅宾 〈论唐诗意象的心里特征〉 《中国韵文学刊》 P.111-117 1995.01 王立 〈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主题史论纲〉 《山东师大学报》 P.67-72 1996.03 黄钢 〈论意象〉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P.8-12 1996.05 张晶 〈刘勰的审美意象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19-25 1997.01 蔡瑜 〈宋代的唐诗分期论〉 《国立编译馆馆刊》 P.159-201 第22卷第1期 1993.06 萧丽华 〈游仙与登龙-李白名山远游的内在世界〉《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唐代诗学》 p.227-256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 1998年5月出版 罗师宗涛 〈李白诗中月亮之考察〉 《“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 p.1-59 1998年6月初版 罗师宗涛 〈唐人咏云诗试探〉 《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1-37 二、 博、硕士论文 金胜心 《盛唐山水田园诗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1987年3月 廖振富 《唐代咏史诗之发展与特质》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9年5月 欧丽娟《杜甫诗之意象研究》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 1991年5月
| |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