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见性与真我:以《六祖坛经》为核心的诠释
【文章作者】吴美如
【指导教师】林安梧
【文章页数】125页
【中文关键词】《坛经》 | 慧能 | 见性 | 真我 | 人间精神
【中文摘要】本文以《六祖坛经》中“见性”和“真我”为核心,讨论见性之思想意涵,自我转化为真我之实践工夫,以及见性与真我之人间精神。首先,“见性”作为慧能思想之重心,其与传统禅宗之不同,便在于转化静态之禅修,直接从识心见性,开佛知见。从对比神秀和慧能著名偈语得出“看净”是有一明显之次第工夫,而“见性”则不以固定形式之修行为手段。慧能的”见性”是生活当下之写照,其思想意涵在于阐明佛性在自心,见性即开悟,这是他理论当中最关键的一环。
其次,见性指的是见到内在本有之佛性,若将佛性落在个体生命主体而言,则是真我之显发。如何将自我转化为真我,慧能透过无念:存在之觉知、无住:意识之透明、无相:空无之显露,将存在情境作一超脱和销解,使内在本真之我能透显而出。由此而来,他讲求定慧等学也是整体之圆环式交互作用,即定慧等学是体用一如。就慧能思想而言,无论是“三无”或“定慧等学”,其境界义并不从高处悬设,以修行之彻底为评断,是“即工夫即境界”之行悟一致。
无论是见性意涵或真我透显,慧能始终关注的是存在者的自发精神和力量,对于个体之修行,慧能重视的是自修自度,他正视当前个体的实践性,即现世自力而成佛,不以寄望他力救赎为重心。面对众生累劫之业障,慧能以为真忏悔就能将累劫之罪释放。又从重视此岸之修行观而来,慧能关心的不只是个体自悟之解脱而已,对于世间众生之迷悟,亦生起无缘、同体之大慈悲,令一切众生同见佛性,而达至冤亲平等,人我无殊。
整体而言,在慧能思想脉络下,见性是见到自心佛性,真我是显露内在主体,而无论见性或真我,皆是赋予个体之主动力,并且其作用场域不在神力之临照下,亦不在西方清净国土之交付,而是当下现前即在佛土,这是见性和真我之人间精神的真正发用,亦可说是慧能禅学理论之全体大貌。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前言 1
第二节 六祖慧能生命历程 2
第三节 《六祖坛经》版本源流及选择 8
第四节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1
第五节 本文结构说明 16
第二章 《六祖坛经》见性之思想意涵19
第一节 看净与见性 19
第二节 “见性”的意义 29
第三节 自性之不舍不着 38
第四节 自性自修:“无相戒” 46
第三章 《六祖坛经》从自我到真我之实践论53
第一节 慧能对于”我”之认识 57
第二节 “三无”之实践入路 63
第三节 定慧等学:体用一如 75
第四节 即工夫即境界 80
第四章 见性与真我之人间精神85
第一节 当下悟与究竟觉 85
第二节 唯心净土之此岸观 91
第三节 自在解脱之生活禅 96
第四节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102
第五章 结论109
第一节 本文研究之总结 109
第二节 未来研究之展望 112
参考书目115
【参考文献】
一.大正藏经
《佛说长阿含经》。《大正藏》册一。
《杂阿含经》。《大正藏》册二。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册九。
《增一阿含经》。《大正藏》册九。
《大般涅盘经》。《大正藏》册十二。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册十四。
《楞伽经》。《大正藏》册十六。
《大智度论》。《大正藏》册二十五。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大正藏》册三十三。
《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册三十七。
《阿弥陀经义记》。《大正藏》册三十七。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册三十七。
《无量寿经注》。《大正藏》册四十。
《华严七字经》。《大正藏》册四十五。
《密庵禅师语录序》。《大正藏》册四十七。
《净土或问序》。《大正藏》册四十七。
《禅宗无门关》。《大正藏》册四十八。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册四十八。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目录》。《大正藏》册四十八。
《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册四十八。
《佛祖统纪》。《大正藏》册四十九。
《宋高僧传》。《大正藏》册五十。
《续传灯录》。《大正藏》册五十一。
《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册五十一。
《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册八十五。
《观心论》。《大正藏》册八十五。
《楞伽资记》。《大正藏》册八十五。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大正藏》册八十五。
二.专书著作
丁福保
1998 《六祖坛经笺注》。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印顺法师
1992 《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2 《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2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3 《华雨集》册一。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8 《中国禅宗史》。新竹:正闻出版社。
吴汝钧
1993 《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4 《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8 《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1 《绝对无的哲学──京都学派哲学导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吕澄
1985 《中国佛学源流略论》。台北:里仁书局。
杜松柏
1984 《知止斋禅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杜继文、魏道儒
《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林安梧
2001 《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台北:文海学术思想研究发展文教基金会。
2003 《人文学方法论 : 诠释的存有学探源》。台北读册文化出版社。
屈大成
2000 《中国佛教思想中的顿渐观念》。台北:文津出版社。
胡适
1968 《神会和尚遗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1986 《神会和尚传》。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洪修平
1994 《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 《中国禅宗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洪修平、孙亦平
2000 《惠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星云法师
2001 《六祖坛经讲话》共四册。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唐君毅
1998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8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高柏园
2001 《禅学与中国佛学》。台北:里仁书局。
埃洛克.弗罗门(Erich Fromm)
1992 《心理分析与宗教》林锦译。台北:慧炬出版社。
许国宏
1995 《禅学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陈兵、邓子美
2000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
郭朋
1991 《坛经导读》。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
1994 《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 《坛经校读》。台北:文津出版社。
张国一
2004 《唐代禅宗心性思想》。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澄基
2004 《佛学今诠》。台北:慧炬出版社。
(宋)普济
1991 《五灯会元》。台北:文津书局。
傅伟勋
1990 《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9 《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万金川
1998 《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
黄永武
1986 《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汤用彤
1983 《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
200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曾锦坤
2000 《佛教与宗教学》。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葛兆光
1995 《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九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圣严法师
1999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禅的生活》。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禅门》。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禅钥》。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念佛生净土》。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禅与悟》。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杨惠南
1993 《惠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5 《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5 《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6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杨曾文
1999 《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荣格2001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杨儒宾译。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赫士唐.史密斯
1991 《人类的宗教—佛学篇》舒吉译。台北:慧炬出版社。
广东新兴国恩寺主编
2003 《六祖坛经研究》共五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楼宇烈
2003 《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赖贤宗
2003 《佛教诠释学》。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罗睺罗.化普乐
2003 《佛陀的启示》顾法严译。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
释昭慧
2003 《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
三.单篇论文
王万清
1996 〈般若与止观的心理谘商理论研究〉。《第十届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专辑》。台北:华梵佛学研究所编印。
邢东风
2001 〈南宗禅学研究〉。《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册二十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法缘
1994 〈坛经中的不二思想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曹溪禅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能度
1979 〈禅宗与净土〉。《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七十):佛教各宗比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陈寅恪
1976 〈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一):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冯达文
2005 〈禅宗诸家之心性说──从初祖菩提达摩、六祖慧能到洪州马祖道一之思想变迁〉。《佛教与廿十一世纪──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台北:法鼓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董群
2000 〈五十年来的慧能研究〉。《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7~1998》。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钱穆
1976 〈六祖坛经大义──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一):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罗香林
1976 〈坛经之笔受者问题〉。《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一):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7 〈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
四.期刊论文
王开府
2002
《初期佛教之“我”论》。《中华佛学学报》第十六期。
方立天
1994 《性净自悟—慧能坛经的心性论》。《哲学研究》第五期。
冉云华
1995 《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
江淑君
1997 《论六祖坛经的”明心见性”与”解行双修”》。《中国文化月刊》第二0三期。
江灿腾
2000 《从胡适博士到印顺导师--关于中国唐代禅宗史研究近七十年来的争辩与发展》。台湾哲学会网上研讨会。http://www.sinica.edu.tw/asct/tpa/discuss/discussarea/buddha17.pdf
吕有祥
1997 《十年来中国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宗教哲学》第四卷第一期。
李昌頣
1983 《坛经思想的源流》。《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
杜保瑞
1995 《坛经功夫哲学》《第一届禅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工业管理学系。
洪修平
2002 《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中国禅学》创刊号。北京:中华书局。
胡晓光
1994 《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禅》第一期。
黄夏年
2002 《禅宗研究一百年》。《中国禅学》创刊号。北京:中华书局。
杨郁文
1988 《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
华嘉珊
1991 《禅与西方精神治疗—涅盘超脱与生死固执》。《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
蒋年丰
1988 《禅与心理分析之研究比较》。《中国文化月刊》第一百期。
释圣严
1983 《净土思想之考察》。《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
释济群
1999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