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2]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9]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51]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8]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50]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6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姚展雄]
     
    [ 作者: 姚展雄   来自:缘起   已阅:8329   时间:2008-7-21   录入:mengshuang


    2008年7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金庸,一个全球华人圈内最具影响力的、拥有数亿武侠小说读者的武林造梦者;金庸,一个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精书十五部武侠小说位居全球第一的畅销书作家。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侠骨柔情。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荧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荧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

        一个人,一支笔,造就了一个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贩夫走卒,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道、释、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金庸与佛禅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金庸与佛有缘,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为了能够直接读懂佛经,他还潜心学习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印度梵文。

        金庸先生在与日本著名的宗教研究家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讲述了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事实上他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高僧大德的接引,而是亲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这对他真如晴天霹雳,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

        此后一年中,金庸先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但并不能解答他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

        康丁霍夫·卡列卢基曾经说过:  “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贞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书,由始而终。”

        可能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金庸先生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佛经。

        人们大都知道金庸喜欢佛经,但很少有人知道金庸是看着英文版的佛经来研读的。金庸说:“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结果,那些唐宋时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于是,他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源始佛鳓的英文译本。对于只看注解,不去学习经书原文的,金庸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为了要看月亮,才看手指的,但有时候看多了手指,只记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了,实在是要不得的。”

        一生对佛学颇多研究的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都临摹过佛教世界,也塑造了众多的佛界僧侣形象。

        比如《笑傲江湖》之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悲之情,发自肺腑;

        比如《奇天屠龙记》之中,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金刚经》妙法,劝无忌弃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

        比如《身于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其实就脱胎于佛教中的经典《楞严经》。

        而其中着墨最多的,当属《天龙八部》。倪匡曾经说:《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理段氏累世信佛,萧峰的师傅是少林高僧,而虚竹则是僧人出身,他于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人道四行经》驳得天山童姥理屈词穷,真是言简意赅,仁慈之心,远胜雄辩。这一切,正如陈世骧先生所言:“有情皆孽,无人不冤”,书中涉及的情缘几乎都是“孽缘”,惟一可以例外的似乎只有那位少林寺的扫地老僧。书中融入作者做人、学佛的感悟,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大彻大悟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种书来的。

        因为同时刻画了金轮法王、鸠摩智等僧门败类,一些评论家认为金庸贬低少林众僧,是不喜欢佛教。但实际上他笔下的恶僧多以不得善终而结局,这又印证了佛学因果报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证明金庸不但喜欢佛,更以佛的学说昭示天下。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论道中曾谈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要人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渡众生”,他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乔峰一生杀人无数,酒量干云,奈何少林无名神僧赞之“菩萨心肠”,被誉为“最有佛性”的人物,保境安民,以一人换两国数十载安宁,正是佛门最上乘之“无畏施”。雕侠杨过.襄阳城下飞石而毙蒙哥,杀一独夫而息两邦苦战,救万千黎民于水火。此等功德,岂是吃斋戒酒可得?

        悟同样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金庸说:“我觉得开悟之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金庸这话是说人许多时候看山看水,因为心境的不同,山和水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等到明白了世间真谛之后,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金庸进一步论证道:“德国康德的本体和现象.其实说的就是这些。”当有记者问及金庸为什么如此喜欢对佛的研究时,金庸解释说:“研读这些佛经之后,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连死都不怕了,不再计较名利得失,心里坦荡荡的,无所挂碍。”

        基于此,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悯”思想来开导读者,从而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难怪北大教授陈平原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人手。”

    作者:姚展雄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以禅喻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佛理[961]

  • 电影中的佛理[1658]

  • 茶思禅味 浅悟佛理[2851]

  •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2858]

  • 吃中隐禅机,舌尖可悟道[1819]

  • 从佛理看“网抑云”语言[2323]

  • 在家无聊?试试这个连答案都烧脑的禅宗问答[2472]

  • 禅宗公案:君闻木樨香否[2998]

  • 金庸武侠小说中满是佛理禅机,你看到了吗?[2463]

  •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2665]

  • 洞水逆流的禅机[2686]

  • 生活处处有禅机[2595]

  • 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3250]

  • 吃茶与禅机:古代佛门茶话 [夏金华][3433]

  • 吃茶与禅机——古代佛门茶话 [夏金华][5426]

  • 佛理禅意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4123]

  • 一尘不染证禅心[4055]

  • 从佛理的眼光看《三打白骨精》[多识仁波切][3158]

  • 禅机新说[3068]

  • 草籽中的禅机[330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