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7]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60]

  • 做人,不能太飘[109]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9]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8]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9]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7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若要心能宁 且将闲事了 [蔡日新]
     
    [ 作者: 蔡日新   来自:缘起   已阅:3296   时间:2008-7-20   录入:mengshuang


    2008年7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相传禅家云门宗有这样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偈说的是人们只要心头不存纤尘的“闲事”,那么,他的一年三百六十天,便日日是好日。

        说起“闲事”,在一般人看来,便是那些不关正经的事儿;然而,禅家所说的“闲事”,却是指人们由于分别知见所造成的种种心理障碍。人们凡遇一事,总摆脱不了是非、人我、利害等种种分别心理的束缚,由以上种种分别心理而派生出好与坏等不同心境来。因而禅者将去掉心头的“闲事”,作为自身修行的最关键的一着。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消除了人我、物我分别的心量去观照一年的三百六十天,甚至于每一刹那问的纷然万物,从而使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拂逆的事物,也变得遂心如意起来。以这样的心量参与审美,则无论是春花,还是秋月,无论是炎夏,抑或寒冬,都将会显现出它们平等无差别美的本质来。

        一年四季之中,春花是那样的绚烂多彩,夏木是那样的荫天蔽日,秋果硕累而惹人怜爱,冬雪纷扬则洁净人心。我们若能以无人我、物我差别的心量去看待它们,则究竞会有哪一个季节不美呢?由此推广而说,人生历程也有四季之分,人们若心头无“闲事”,则处少年如春花烂漫,处青年如夏木繁茂,处壮年如金秋果硕,处老年如瑞雪着地而乐得其归宿。如此的人生方可谓无悔的人生,如果用禅家话来说,便是不虚此生了。若再从小处讲来,人生遇事总有顺逆之时,若能于得意时观照本无所得,于失意时领悟亦无所失,那么,他的一生则将时时是好时了。

        要而言之,好日与好时对于每个人来说,在本质上应当是等无差别的,而人们能否获得那种“好”的受用,那就得取决于他能否真正地除却心头的“闲事”了。(作者:蔡日新)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251]

  • 正常状态下的心[510]

  • 以茶洗心,心如明镜[472]

  • 心为何物?心在何处?心有何用?[773]

  • 人生处处是道,心不在即无分别[688]

  •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612]

  • 聪明人:三不管,四不说,五不帮![941]

  • 要让心强壮,则须让它平静[1163]

  •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1653]

  • “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是信你自己的心[1489]

  • 当心碰到外尘时,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1755]

  • 心清净了,任何地方都能清净[3729]

  •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4919]

  • 听你「自己」的佛号,心才能专注寂静[3256]

  • 往生不在念佛多少,而在心清净[2382]

  • 心忙则忙,心闲则闲[1760]

  • 当心碰到外尘时,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1827]

  •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1942]

  • 心慈悲,相就慈悲[1955]

  • 心不随境转,即得大自在[24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