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9]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5]

  • 人生的底线[128]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3]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5]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3讲座会议 >> [专题]a3讲座会议 >> 正文


    “2008佛教外语交流会”在上海玉佛寺隆重举行
     
    [ 作者: 佚名   来自:凤凰佛教   已阅:6181   时间:2008-7-9   录入:yangsihan

     

    2008年7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7月9日,“2008佛教外语交流会”在上海玉佛寺隆重拉开帷幕,这是我国佛教界自建国以来首次开展的外语交流会,海内外百余位佛教界代表济济一堂,以英、韩、日、法等多种语言畅谈开展国际交流的经验、心得。会议期间还将举办“海外佛教留学生座谈会”。此次会议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协办,上海市玉佛禅寺承办。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却是根系深厚、枝叶繁茂,三大语系齐备,三乘教法圆融。中国的佛教不但在本地开花结果,而且还播传四方,当今韩国、日本等国佛教,无一不是源自中国的法脉传承。已故佛协会长赵朴老指出,中国佛教素有国际交流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玄奘不远万里到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七次东渡把佛法弘传到东方,一代代的佛子志士承载着佛法求取与弘传的事业,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中国佛教的历史,就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对外交流史。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要承继传统的辉煌,续写更绚丽的篇章,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语言是交流工具,更是弘法的助道因缘。“2008佛教外语交流会”的目的,就是集两岸三地和海外华人之力,以语言为载体,共同提升中国佛教对外交流能力,扩大中国佛教在世界之影响。此次活动涉及语种涵盖英、日、韩、法、泰、德、西、缅等多种语言,反映了中国佛教界对外交往的实力,预示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未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流会有来自台湾地区佛教界二十余名外语人才代表莅会,这对于继续深化两岸佛教界的互动,推动中国佛教的对外友好交流事业迈上新台阶将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正是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生动写照和具体体现,可谓两岸佛教交流的又一大盛事。

        作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重要筹备活动系列之一的“2008佛教外语交流会”成功举办,对深入培养中国佛教外语人才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中国佛教对外交流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来源:凤凰佛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30]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03]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54]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34]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67]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26]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38]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34]

  • 佛教涅槃的含义[688]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51]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06]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80]

  • 佛教的忏悔观[1338]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70]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41]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46]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25]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81]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14]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86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