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6]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1]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老实“吃茶去”[10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1]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2]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9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WW佛教文章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学佛行礼
     
    [ 作者: 陶丽云   来自:缘起   已阅:5155   时间:2008-7-6   录入:wangwencui


    2008年7月6日  佛学研究网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学佛行礼的呢,更少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能学佛行礼的并不多。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是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而学佛行礼就是平实生活中能做的平常事。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人在生活,日子在过,得之坦然,失之必然,顺其自然。而人类的决定与失意时所能忍受的程度,成就才有所不同,未来的成就是靠现在的磨练所打造出来的,减少自我的磨练只会降低自己以后的成就。人生事事都是智慧,处处都是充满禅理的,原本就有川页利与挫折的时候,将碰到挫折的情况视为理所当然,挫折也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路。当得到的时候,坦然一些;当失去的时候,要j二自己知道这是必然的,妄想少一些,烦恼也就少一些;一切川页;自然,才能成善的业力。

        在生活中能够常常为别人着想,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福气,心胸宽大、人缘良好、善解人意,当与人一所磨擦时能够提醒自我,为别人着想,每个人终将能成为一位心胸宽大之人。

        学佛应有认真的态度,泛泛学佛往往徒劳无功。佛法一同于世间法,因佛是遍知者,智慧中流露出的语句同时会有外、内、密甚至极密之义。人类中使用不同方言的人听到的也是各自的方言。又佛经中讲“阿”字的功德几万劫也讲不完,唐朝智者大师仅讲《妙法莲华经》经题就讲了三个月,门色尔堪布讲“顶礼圣身文殊菩萨”这八个字就讲了六个月。如果佛法没有甚深的意义,讲法人不可能讲这么长的时间,听法人也不可能有耐心听这么长时间,既然佛法这么深邃,则“认真”二字是必不可少的了。

        “认真”二字除了包含有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意思外,还应含有一个长期学佛的决心。世间任何一门学问尚且需要“十年寒窗”,那么,要想真正领悟佛法里那些精深的涵义,也自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学佛者要发一个长远的心,这很重要,长期脚踏实地,并不怕一切阻碍和违缘,认认真真地来学佛,那么学佛的功德和利益在自己以后的生活当士人生道路当中,自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戒与礼的冲突与融合[242]

  • 无相戒的内容与中国礼文化 [李海超][3396]

  • 礼的产生、演绎及佛教礼仪的由来[3211]

  • 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的考察[473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