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辉行迹(第1—7期)总目】
「菩萨重因,众生重果。」这里说明了菩萨和众生所注重和关心的东西不同。
作为「觉悟了的众生」,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必然有失,有收获,必须付出。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要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必须培养乐于助人的习惯。要金钱收获多,自己必须在金钱上支持和帮助别人,要经常有创意和获得良好的意见,自己就要有学习的精神和谦虚的态度,因果循环,道理简单而显浅。
但作为「没有觉悟的众生」,只关心的是目前,只注重的是现在,每一件事先考虑对自己有甚么利益,有什么好处,有的则做,无的则不做;拿工资是应份的,做工作则是多余的;拿工资时开心、愉快,工作时辛苦、讨厌。他们总想食饭不用付钱,拿了工资不用干活。虽然天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但一般的凡夫还是希望、希望,等待、等待……。
直至有一天,生存的需要,令他们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干活,他们终于被迫要工作、要干活了。这种情形称之为「困而知之」,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在困苦中而知道了一些道理。
另一种情形,就是在别人的经验中,从父母的教育中,从学校的学习中,从社会的现象中,知道要有所得,必须要付出,拿了工资就要办事,并且在实践中体会了这种道理,称之为「学而知之」。
还有一种人,生下来或者在少年时期便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要把家庭的责任挑起,把企业的责任挑起,把社会的责任挑起,这种人称之为「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称为「先知先觉」,「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人,称之为「后知后觉」。当然,社会上还存在不少「不知不觉」的人。
道理虽然简单而显浅,但要相信,并在工作中、生活中落实,却是不简单,不显浅了。原因在于一般人具有天生的「惰性」、「傲慢」和「贪婪」。
「惰性」令人「好逸恶劳」,也就是喜欢安逸,讨厌辛劳。
「傲慢」令人有成绩的时候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差不多,不求继续学习,不求进步。
「贪婪」令人事事插把手,事事都想做、事事都去做,但没几件做得好。
所以,要想成为卓越的企业人,必须三戒:「戒骄、戒惰、戒散」,不能骄傲,不能懒惰,不能目标太多。
「觉悟的众生」既然发觉了「因果定律」,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切都报。」明白其中的利害,因此「坐言起行」,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上。「觉悟的众生」称之为「菩萨」,把利人利己的事业落实到行动上,称之为「行菩萨道」。所以「觉悟的众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力而为,问心无愧;但知日日行好事,不问回报有多少。一切都是在「因」中下功夫。因为「菩萨」相信,只要种善因、结善缘,其结果一定是善的、是好的。
在现实的社会中,卓越的企业,从来就是「顾客导向」的,只要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着想,为顾客办事,提供「超值」产品和「超值」服务给顾客,才能得到顾客的欣赏、拥护和忠诚。这里说的「顾客」不单是指外面的顾客,同时包括企业内的「员工」,只要心中有员工,真心真意地为员工谋福利,才能赢得员工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全面优质管理「四大支柱」中,其中二项是:「顾客导向」与「全员参与」,若能加上「卓越领导」和「不断改善」,那么企业便能迈向「全面优质」。
至于不会「自省」、「不会检讨」的众生,由于多生以来的宿因,形成习惯,一般来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为第一要务」,如果是「利己利人」,尚且可以,但很多时候,我们是自觉、不自觉地做了「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都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试想:我们的将来会怎么样呢?
所以,「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很重要,只有培养「自省」和「自我检讨」的习惯,才能做到「自觉」,也就是「自我发觉」,只有「自觉」才能「自我改正」,到「自我完善」。
所以,「自觉」然后才能「意诚、正心」,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自觉」然后才能「意诚」,「意诚,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修身」,修正不善的行为,才能思善、言善、行善;只有逐步去恶、行善,才能凝聚周围的人,团结周围的人;有了团队,称之为「齐家」,「齐家」才能治理好企业;能治理好企业的人,才能为社会服务,才能把大众的事情办好。(《慈辉行迹》第7期,杨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