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辉行迹(第1—7期)总目】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佛教研究所的○四级研究生李海杰。两年前,当慈辉的甘露第一次洒向师大时,我便非常幸运地成为我校首届“慈辉佛教奖学金”的受惠者。而今,再一次获此殊荣,进一步体验杨洪先生等慈辉行者的仁心善举,我感到非常荣幸并心存感激,请允许我代表我校“慈辉佛教奖学金”的受惠者,向热心于教育事业,不辞劳苦、奉献爱心的慈辉佛教基金会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师大地处西部,贫穷落后的环境使她在财力、物力上与地处繁华都市的兄弟院校不可同日而语。但她却能排除万难、孜孜不倦,六十年来为祖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这种穷却坚定的隐忍与奋发精神,深深影响着在校的贫困学生。我校学生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据统计,贫困生有百分之三十四之多。对于经济收入微薄的贫困家庭,昂贵的学费几乎全靠东拼西凑,因此贫困学生在生活费上只能省之又省。许多学生就是靠着国家每月发放的73块8毛钱艰难度日。我校每月伙食费低于100元的学生为数不少。难以为继的正常生活,给贫困学生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然而,在这种艰难的困境中,我们坚持奋斗、自强不息,通过打工、带家教自力更生,同时刻苦学习,年年获得专业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和优良的品行,捍卫着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与敬佩。
春雨润物细无声,正当我们在贫穷中挣扎、为理想而奋斗之时,以「广植德本,慈心专一」为宗旨的「慈辉佛教基金会」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雪中炭。以杨洪先生为代表的慈辉行者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常年奔波于祖国贫困、偏远地区。他们「花小钱,办大事」, 铺路修桥、打井建校,送钱送粮、嘘寒问暖,将佛教平等、慈悲、仁爱的光辉洒向困窘闭塞之众。陕北的黄土高原,冰天雪地的黑龙江,以及世界屋脊西藏,都留下了慈辉行者辛劳的脚印。为弘扬祖国教育大业,他们更是慷慨解囊,捐资建校、维修校舍,并设立「慈辉佛教奖学金」和多种形式的助学金。其慈悲爱学子之心,殷殷盼成材之望,深入人心,感人肺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慈辉佛教奖学金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如今,通过多次聆听佛学讲座,阅读《慈辉行迹》,同学们对杨洪会长及广大慈辉行者的菩萨精神与善举,都有了深刻的感受与了解,一粒粒菩提的种子,已在西部的干涸土地上种下。今天,我们以感恩的心接受善心人士的帮助;明天,我们将禀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慈辉理念,发奋成材,以奉献之心来回报社会,以慈悲的甘泉,滋润更多干涸贫瘠的苍生。
最后,我谨代表「慈辉佛教奖学金」的所有受惠者,再次向杨洪会长及所有广施仁爱、无私奉献的慈辉行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6年4月25日
李海杰(《慈辉行迹》第6期,李海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