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洒下一片浓浓的爱—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赣南扶贫纪实 |
|
[
作者: 谢贵芳 李禾丰 来自:慈辉行迹 已阅:6398 时间:2007-10-13 录入:hanqinxuan |
【慈辉行迹(第1—7期)总目】
关爱无边,情意无价!片片真情,温暧了老区人民的心
九月,天高云淡的碧空送来爱的春风,由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捐赠的50头耕牛送到了赣州市章贡区贫困户家中。从2002年与章贡区结缘以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情注老区,累计捐献资金320万元,为贫困户送温暖,修公路、架电线、修水渠、建校舍、洒下了一片浓浓的爱。
2001年5月25日,这是一个爱心交融的日子。这天,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有关人员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真切关怀,来到章贡区偏远的沙石镇龙下村和五爪龙村、沙河镇刘坑村访贫问苦,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进没有灯光低矮潮湿的小屋,握着特困户和孤寡老人的手,望着一双双期待关注的眼睛,他们的眼眶湿润了,当即决定与章贡区结对扶贫。 从此,爱如甘露,滋润着老区人民的心。
2001年,赣南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但对于章贡区3000多户贫困户来说,这却是一个格外温暖的冬季。10月13日,北风渐紧,天气转寒,正当贫困户为缺少棉被过冬而发愁时,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志工们驱车千里,将价值30万元的3,296床棉被运到了章贡区,挨家挨户送到贫困户的手中。
在沙石镇龙下村,70多岁的刘金香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佛教基金会的人员拉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关切之情犹如自己的亲人。老人从没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如此的关爱,撑着拐杖一直将客人们送到村口,嘴里喃喃地说:「好人啊,好人啊!」 关爱无边,情意无价。
2002年秋,一场罕见的洪灾造成章贡区六个镇、四个街道办事处的96个村、居委会十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624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区委、区政府带领群众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加紧灾民新村建设,但年关接近,全区仍有大批灾民陷入缺衣少粮的困境。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得知灾情后,杨洪会长带领慈辉一班人员来到灾区考察灾情,为1,500户灾民送上十万元的救灾物资。
从此,每年春节前夕,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都关注着章贡区的贫困农户和受灾群众,把一批批大米和食油送到受灾乡镇,帮助灾民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在水东镇马祖岩村,当看到八十几岁的陈字清老俩口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困难时,基金会成员纷纷慷慨解囊。在灾民刘世伦重建房屋工地上,他们送上大米和金龙花生油后,又现场捐款让他办年货,希望他早日搬迁新居,过上祥和的春节。
「赠送耕牛」是杨洪会长扶贫济困的新善举。看到一些贫困户长年租借别人的耕牛犁田,甚至以人代牛拉犁,杨洪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捐资5万元购50头耕牛送给章贡区偏远乡村的贫困户。水西镇凌源村村民卢文尧抚摸着做梦都想要的耕牛,脸上的笑容如花绽放。 拉电,修路,建宿舍,一件件好事实事,写在了青山绿水中
章贡区境内省级森林自然保区峰山脚下有五六个村庄,风景秀美,奇峰兀立,群山环抱造成了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农民困在山青水秀中受穷,直到2002年还未用上电。慈辉佛教基金会一行走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看着孩子们在油灯下写作业,当即捐资25万元,帮助村民尽快通电。
有了钱买材料,村民抓住农电网改造之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将一根根水泥电杆竖立在连绵群山中,将电线拉到每家每户门口。有了电,房屋亮了,村民们很快买起了彩电、碾米机,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对于困居山村的水南镇长塘村和水西镇凌源村农民来说,修路成了他们代代盼、年年盼的愿望。2003年8月,慈辉佛教基金会帮助村民圆了这几代人共同的梦想,他们捐资24万元,用于修建这两个村的公路。很快地,一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如同一条玉带,在青山绿水中蜿蜒盘旋,通向村里,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路修好了之后,城里的老板与当地农民签订了50亩黑皮冬瓜和20亩萝卜的种植订单,并承诺丰收时以保护价上门收购,如今,这两个村民已有100多户加入了「公司+农户」这一种植行列。
电通了,路通了,慈辉佛教基金会又关注起了老区的教育。在湖边中学,当杨洪会长看到一个宿舍挤了24名学生,每2名学生挤在一张破烂的木架床上时,又慷慨捐资50万元帮助建起学生宿舍楼。搬进宽敞舒适的新宿舍,孩子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完善水利设施,修建的是「致富渠」,架起的是「连心桥」
沙石镇楼梯村村民陈文兰对于农田用水有了很深的感触。往年,由于渠道狭小,流水不畅,每到农忙时用水,村民们常常因争水而发生纠纷,有时还会因此而吵口、打架。村里只好24小时安排专人轮流管水,陈文兰为了灌溉,有时得整夜整夜守在田里。但今年,村民用水时可舒心了,因为慈辉佛教基金会帮助村里修建了新的水渠,哗哗的流水进了农田,农民再也不用为争水而发愁了。
在扶贫中,慈辉佛教基金会认识到,要让更广大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最好的扶贫方式还是帮助农民完善水利设施。为此,从去年开始,他们把扶贫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128万元,改造和修建了25个水利项目。
沙石镇下茹村罗峰组原有一口山塘,但渗漏严重,田里要用水时,山塘没水,下一场大雨,山塘里的水漏下来,田里又涨水。2003年,天气干旱,山下的280亩稻田基本绝收。去年,慈辉佛教基金会拿出钱,对山塘进行加固,把原来的竹涵洞改成水泥涵洞,还在下面又挖了一口1.5亩水面的山塘,确保了农田用水。村民刘香儒有三亩多地,往年因为没水,只能种一季,可今年,却种上了两季,而且随时要水随时有,面对记者,朴实的他乐呵呵地说:「是慈辉给我们带来了福气啊!」
沙河镇华林村有一条2,000米长的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每到农忙前,村里都要组织干部群众去挖渠清淤。去年冬,慈辉佛教基金会出资9万元,对水渠进行了全面整修。村支书高太炳高兴地说:「以后再也不用年年为动员群众修渠清淤犯愁了。」(《慈辉行迹》第6期,谢贵芳、李禾丰文)
| |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