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研究网讯 东南早报报道: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是泉州侨乡的徽识。无论规模结构,还是造型雕饰,在全国众多的石塔中均堪称第一。然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东西塔的沧桑一面也逐渐显现。近期有关部门将对双塔进行“体检”,并进行加固保护。
泉州有句俗说:“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由此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心目中的分量。
东西塔始建至今,一直以“坚固无比、造型精致”闻名于世。“泉州曾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遭到八级强震的袭击,万历三十五年和三十七年又各发生一次六级左右的强余震。泉州城几乎被完全摧毁,而双塔却未损。”日前召开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保护工程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上,保护工程专家提出,东西塔是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抢险加固已是刻不容缓。近期将进行的东西塔全身“体检”,将对危及塔身安全的建筑结构进行安全检测等,目前各项保护工程任务分解至各相关部门。
专家们经过检查与分析后认为,泉州地区地处抗震烈度7度区,历史上的多次强地震对塔体结构造成较大破坏,加之塔体自重较大,且年代久远,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石材强度降低,造成了塔体部分构件断裂,整体渗水严重。
此外,强烈的海风、日照、紫外线辐射等因素是造成西塔石质表面发生磨蚀、脱落、缺失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加上东西塔地处我市市区中心,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汽车尾气以及工厂生产的有害气体、烟熏、修补不当等均致使石质表面形成黑壳、盐性结晶等病害。而上世纪70年代,泉州市区新华路开挖人防工程对西塔基础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先鉴定、后设计、再施工,在无损文物本体的条件下,为西塔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和评价,同时对西塔及时进行科学的加固和保护。
这次“体检”的主要项目将包括:进一步收集基础资料,对西塔进行现状测绘、缺陷位置测定和分析等;结构安全性勘察,对现状结构抗风、抗震数值仿真分析,提出整体稳定性评价;内外环境检测,包括对大气、地震、车流量及车行震动等情况的监测分析。
在加固和保护方面,专家建议尽快组织力量,制定保护修复方案,重点对结构制定抢险加固方案,包括对表面脱落严重区域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固;严禁塔楼内有大量人流上楼参观,以防止楼层超载塌落;严格禁止周边,尤其是新华路重型载重汽车通行,以防止震动、冲击对塔身变形的影响;检查塔身倾斜度,如有向西倾斜的趋势,建议填埋新华路下面塔基附近的防空洞等。
东西塔档案
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分别建于唐末和五代。唐咸通六年(865年)先在这里建成两座木塔,后来又改建为砖塔。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先将西塔改建成石塔,自宋嘉熙元年至淳右十年(1237—1250年)先后历时23年也将东塔改建为花岗岩石塔。
东西两塔相距约200米,各占地约50平方米。全高均为48.24米,相传当年是用堆土坡运石料的办法逐级建筑的。如今市中心的“土山街”便因此而得名。东西两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建筑,塔檐均呈弯弧状向外舒展,每层塔檐都设有四门四龛。门龛的位置逐层互换,这样既能减少压力又显得庄严美观大方。门龛两旁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计80尊。
东塔须弥座束腰部分还有30幅青石浮雕释迦牟尼故事的佛传图。西塔建于宋绍定元年,其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身穿直裰,头戴金箍的孙行者浮雕,脖子上挂一串念珠,腰悬佛经一卷,栩栩如生。大大早于《西游记》成书的16世纪中叶。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孙行者的形象来自印度叙事诗《摩罗衍那》中那只能腾云驾雾的猴子,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了泉州落户的。
东西两塔每层外面,都建有回廊护栏。那塔顶刹尖高托沃金铜葫芦,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系而下,塔角下共悬挂着八十个小铜铃,风吹铃响,十分悦耳。整个建筑风格颇有闽南地方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