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8]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6]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五戒与现代社会
     
    [ 作者: 佚名   来自:凤凰佛教   已阅:5144   时间:2007-9-11   录入:yangsihan

     

    2007年9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大教东流已数千载矣!夫末法时期,世间浊恶更甚。国际局势动荡,众生惶惶不安。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人心扭曲。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更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大觉世尊早在数千年前,就为弟子阐明“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的道理。人身难得啊!现今世人对佛教存在很深的误解,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戒律是束缚人们的精神枷索或是宗教的禁忌。而另一方面,人们以所谓的“民主、自由、开放”为借口,恣意放纵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给无辜的众生带来了无穷灾难。

      慈悲的佛陀为了教化此世界之顽愚众生,以无碍平等的智慧观机说法,目的就是教导我们过幸福的生活,进而成就圆满智慧,永脱生死轮回。试问有谁不想过最幸福的生活?但如何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呢?佛陀对弟子们宣说了五戒,依此修持,现世不仅幸福美满,来生更可保人身不失。这正与我国儒家“五常”不谋而合。不杀生,仁也,不偷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

      社会道德要靠文化习俗、优良传统的长久积淀,从而形成的社会风尚和个人情操来加以维护。佛教五戒与社会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戒的不杀生,不仅包含不杀人的意义,更要爱护一切动植物,培养仁慈博爱之心,尊重生命,爱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民众,反对民族歧视和迫害,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不偷盗,不仅指不盗窃别人的财物,更不允许以不正当手段骗取别人的财物,并且反对强国以不公正的贸易乃至其它强制手段掠夺贫弱国家的财富,此戒致力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不邪淫,除禁止个人发生非正当的两性关系外,还制止各种危害妇女、儿童和成年人的色情买卖等社会丑恶现象;不妄语,不仅包含不对他人进行欺骗,更提倡人际之间的诚信关系,而且也反对国际间制造谎言,以讹诈和恐吓的手段达到政治企图的做法:不饮酒,对于个人不仅是希望饮酒不可过量,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还包括禁止吸食一切精神麻醉品(毒品),更要制止危害公众的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现象。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极力提倡建立“人间净土”,并提出了“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目标,号召人们积极改造这个浊恶的世界,创造美好的人间。

      有人可能要说:“就凭你们这些佛教信徒就能扭转现今社会的局面吗?你们佛教不是提倡苦修来世的吗?”这实为世间人对我们佛教误解。的确,他们误解的原因是由于我们自身某些消极的做法造成的,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才对。

      需知,社会像大海水,而个人就是这海水中的一滴。我们每人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有着相互联系整体,况且佛教更是提倡牺牲奉献精神的。如果我们佛弟子每个人都以身作则,严持五戒,奉行十善,为世间众生做好榜样,必定可以转变世人对佛教的误解,转变当今社会的风气,人间净土的实现就不再是人们心中的梦想。(信息来源:凤凰佛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弟子,不应以学佛为借口,逃避家庭和社会责任[2095]

  •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2278]

  • 做人,贵有“度量”和“份量”[2380]

  • 弘一法师为何出家,他的后人这样说[3410]

  • 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2014]

  • 浅说五戒戒相[2554]

  • 如果你真的信佛,这些事情不要做![2990]

  • 虚云老和尚:持五戒的功德无量无边![2352]

  • 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 [印光大师][2232]

  • 浮躁的社会 心静者胜出[2658]

  •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3001]

  • 佛教慈善对于调节社会和谐有巨大裨益[2970]

  • 围绕着宗教的和谐是中国社会之福[2734]

  •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和庙里 更在社会[3494]

  • 超荐佛事的社会意义 [光泉][3318]

  • 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适应社会的根本课题 [孔陈焱][3225]

  • 隐元东渡前的中国社会 [陈仁杰][3307]

  • 社会政治层面对待宗教问题应该脱敏 [卓新平][3148]

  • 佛教五戒的社会功能 [常耘法师][3559]

  • 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 [孔又专][315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